top of page
THE THIEF OF PLACES
地方賊1106無字.png

​地方賊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 作家相片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地方 #瓦爾扎內 Varzaneh] 偷走扎因代河孕育五千年文明的沙漠小鎮 #瓦爾扎內 Varzaneh / #伊朗 Iran


原來之前寫過四篇伊朗的文章了,覺得怎麼寫都寫不完。不知道有沒有人知道地方賊的首篇文章,是寫伊朗北方焦勒法的亞美尼亞教堂,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所以對伊朗我還是有感情的,不過寫伊朗的文章最擔心的還是點閱率,畢竟是大家不熟的地方,也或許之前寫首都德黑蘭的那三篇文章,太政治了。但還是想要讓大家多了解伊朗,揭開它神秘的面紗(一般都這麼講吧!),那這篇就讓我們從可以看到雪景的伊朗北方,走到伊朗中部的瓦爾扎內(Varzaneh),領略沙漠地形帶來的他樣風情吧!


瓦爾扎內位於伊斯法罕省(Esfahan),離伊朗第三大城伊斯法罕只有兩個小時的車程,一般玩伊朗的遊客都會到伊斯法罕,畢竟有句諺語為伊斯法罕半天下(Esfahan nesf-e Jahan),這裡曾是伊斯蘭的信仰中心。在歷史上,也曾兩度被指定為伊朗的首都,所以留有很多精美的建築。


河流是文明誕生的條件,伊斯法罕也一樣,扎因代河(Zayanderud River)的流經,讓沿線聚落興起,甚至成為城市。有機會再談談扎因代河與伊斯法罕的關係,今天我們先來講位於扎因代河下游最後一段的瓦爾扎內。這座小鎮也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被發現的遺址從史前、薩珊(Sassanid)、薩爾柱(Seljuk)、帖木爾(Timurid)、伊兒汗國(Ilkhanid)都有,而這些帝國會在這裡有遺跡皆與扎因代河有關。可惜的是,關於瓦爾扎內的資料真的很少,賊也是從有限的資料中盡量去拼湊,不足之處再多多包涵了。


那就讓我們偷走伊朗沙漠小鎮的故事吧!


流經瓦爾扎內小鎮的扎因代河(Zayanderud River),源於兩伊境內最大的山脈 札格洛斯山脈(Zagros Mountains),它是伊朗中部最長的河流,一路流向伊斯法罕省東南方的加烏胡尼盆沼(Gavkhouni)。這條河對伊朗極為重要,因為它孕育出了文明,沿岸也有兩座熟讀伊朗歷史必須知道的城市伊斯法罕與亞茲德(Yazd),說它是伊朗的母親之河也不為過。

然而,這麼重要的河流雖然川流了幾千、萬年,在近代卻面臨了全球暖化,以及各種無節制使用的危機,特別是政府把扎因代河河水儲存在大壩中,供工業使用。剛剛提到扎因代河從西北方山丘流至東南方的加烏胡尼盆沼,現在被發現本身就位在沙漠地區的盆沼幾近乾涸,甚至要從濕地地形讓位給風沙。而整條扎因代河在旱季更是缺水的狀態,有看到一篇文章說,水並不是伊朗特定區域的問題,而是國家層級的政治問題。

事實上,伊朗大部分的水資源都用於農作,雖然伊朗本身也有自己精明的農業灌溉系統,大家高中時可能有學過的 坎兒井(qanat),甚至在2016年以波斯卡納特灌溉系統(The Persian Qanat)列名世界文化襲產。但在人口過多,農作物需求上升的情況下,反而出現超抽地下水的情況,在有關單位沒有有效管理、人民沒有節制水的觀念下,水的問題與其他社會議題相連結,成為國內的惡性循環。

今年夏季,扎因代河乾旱情形更為嚴重,甚至在伊斯法罕,人們不需要行走那美麗的三十三孔橋,直接走在底下完全無水的河床上就可到對岸,更何況是下游的瓦爾扎內。2012年,瓦爾扎內當地就因官方用水不公,而發生不小爭議。前面有說過扎因代河灌溉了伊斯法罕省與亞茲德省,瓦爾扎內農民就在與警方的一場衝突中,打破了汲取自扎因代河,卻輸往亞茲德的水管,以報復官方對農業用水的漠視。

不過賊賊去的時候是冬天,水流飽滿,在一個會滿臉風沙的地方能夠看到小橋流水,其實還滿感動的,走在河旁邊的公園也還滿閒情逸致。連續三張照片出現的有著十個橋洞的拱橋,大概有九百多年的歷史。其中七個橋洞修建於十一世紀的賽爾柱王朝;剩下三個橋洞則是一百五十年前所修建,這座橋連結了舊城區與新城區。話說仔細看這張照片,它呈現了瓦爾扎內女性獨特於伊朗其他地方的穿衣特色,有人猜得到嗎?


答案就是瓦爾扎內女性所穿的伊斯蘭傳統服裝是全白的,而伊朗其他地方則是黑色的。雖然一些大城市的年輕女性可能只圍著 Hijab,算是較為輕鬆,僅覆蓋頭髮、耳朵的頭巾,甚至有些會偷偷拿下來。但在瓦爾扎內這個沙漠小鎮,婦女們穿的是更嚴格的 Chador ,也就是包覆全身的罩袍外套,除了臉部以外全都遮蓋起來,甚至還會在裡面包頭巾。雖然臉會露出來,不過賊倒是滿常看到穿Chador的阿姨帶墨鏡,很飛炫。

不過在時尚也沒有比沙漠中穿著全白Chador時尚,這個顏色與沙漠荒涼的氛圍很速配,而且會有寧靜感,讓已經上升到頭頂的悶熱急速下降。那為什麼這裡的女性會穿不同於其他地方的白色Chador呢?有一說是,這追溯到波斯文化的拜火教,該教認為白色是最純潔的顏色,能夠驅散邪靈;二說是,這個地區有長久的棉花栽植歷史,直接用白色棉花縫紉Chador比較簡單;三說是關於氣候,在沙漠中,穿上白色會比較舒適。

不過誰也不知道真正的理由是什麼,反正全伊朗只有瓦爾扎內這個地方的女性是穿白色罩袍。不過,這應該會是攝影家愛拍的畫面吧!上個月在瓦爾扎內的人類學博物館才舉辦了「女性貞節與白色罩衫研討會」(a congress on chastity and white chador for women)雖然美其名是討論瓦爾扎內特殊的白色罩衫,實際上是鼓吹年輕女性恢復伊斯蘭的傳統。


在瓦爾札內小鎮有一座現代化公園,賊去的時候完全沒看到有人在公園活動或使用器材,跟沙漠一樣毫無生機。在這裡可以看到一個城市地標「一名正在進行編織,且穿著白色罩袍的女性」,這雕塑指出了瓦爾札內兩個特點:一個是剛剛講過的白色罩袍;另一則是這裡的手工地毯非常有名,許多傳統婦女仍使用天然線進行編織。這裡的地毯設計是使用納因(Nain)的風格,不是那英。此外,在小鎮買地毯當然比較划算。


如果問賊那瓦爾札內小鎮還有什麼其他有趣的地方,賊其實不大清楚。雖然我一下車就被一名計程車司機搭訕討論行程,但因為盤纏不夠,就決定從下車的新城區,走去舊城區。可能圖上的這位阿伯看我走的有點累,就騎車把我載到舊城,第一次搭伊朗的摩托車,阿伯人真好。如果有餘錢的話,其實可以跟計程車司機或瓦爾札內的背包客棧討論去加烏胡尼盆沼,或真的去沙漠,但賊只有一天時間,就待在小鎮就好。

在河邊圓環的西側馬路上,會看到右邊這張照片的圓體建築,其實滿難猜測它的作用到底是什麼。這其實是伊朗滿常見的鴿子塔(Pigeon Towers),也就是養鴿子的。鴿子塔的建築可以自己獨立(像右邊這張圖),也可以與家屋連結。這種鴿子塔其實就起源於北非和伊朗,但在中世紀時,在歐洲也滿流行,畢竟它是權力地位的象徵。



那為什麼要建造鴿子塔養鴿呢? 在十六、七世紀的薩法維時期,伊朗農村居民大量建造鴿子塔,並不是覬覦鴿子肉(鴿子在伊斯蘭教是尊貴的),而是利用鴿子的糞便施肥在甜瓜或黃瓜田中。典型的鴿子塔就像上面那座是圓柱狀的,通常是用未燒製的泥磚、石灰石膏興建。這座塔可以吸引鴿子在塔內的棋盤格局中築巢,讓人們能方便收集牠們的糞便。雖然多數鴿子樓都已荒廢,但有不少正式列名為伊朗國家文化襲產保護。


當然,伊朗每個地方都會有自己的伊斯蘭教堂。在大城市可能就有好幾個有名的,而在瓦爾札內這座小鎮最主要的便是占美回教堂(Jame Mosque of Varzaneh)。這座教堂就在市中心,非常好親近。這棟建築物約有上千年的歷史,原本是一座拜火教神殿,後來在薩珊王朝(Sassanid)時期改成清真寺。現在的建築則是在帖木兒(Timurid)時期改建,也有快六百年了。


也因為有這段歷史淵源,瓦爾札內占美回教堂與其他地區的清真寺有些許不同。差異之處在於占美回教堂的尖塔是一般的兩倍,通常回教堂的尖塔的量體是無法與教堂本身相比,但在占美回教堂的尖塔卻有一定規模。雖然回教堂內部就與一般教堂沒特別差異,但卻簡明清爽,而這座教堂也是攝影師等著白袍女士們禮拜完魚貫而出的好地點。


雖然瓦爾札內舊城有不少的泥磚屋,很多都已經塌陷,感覺會是廢墟攝影愛好者的天堂,但這棟量體十分龐大的泥磚建築卻格外吸引人。有稍微查到這棟建築好像叫 Mirmiran House,可以追溯到伊朗薩法維(Safavid)時期,距今也有四百多年。據說裡面有漂亮的畫作和驚人的水泥作品,不過賊沒有進去就沒特別介紹,但Mirmiran House 也被納入歷史建築。


可能因為沙漠氣候,也可能是因為人本來就不多,瓦爾札內街道還滿乾淨的,雖然因為冬天,有冷風蕭瑟的氛圍。市區的景點大概就介紹到這,有幫大家上網查了一下:在市區往西方十二公里外,有Qourtan 城堡,大概有超過一千年的歷史,而且佔地十分廣大,還有十四座塔樓。另外,在瓦爾札內東方六十公里則有一座屬於薩法維時期的兔子堡(Rabbit Castle),有能力的都可以去走走啊,不要像賊只待在市區。

最後,賊以這兩位可愛的瓦爾札內單車男孩作結好了。如果有看地方賊臉書貼文的,應該知道賊有分享和一位瓦爾札內爺爺的合照,他是這個鎮上第一位和賊說話的人;而這兩名男孩則是代表瓦爾札內和賊說再見的人。雖然如果只逛瓦爾札內市區的話,其實沒有什麼,但在沒什麼人可能會讓人提心吊膽的小村莊,有這些人主動和自己說話,真的是很溫馨的事。



參考文獻:

《Rivers and Society: Landscapes, Governance and Livelihoods》

The Visibl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in Iran

http://time.com/4713291/iran-climate-change/

Iran: Dried out

https://www.ft.com/content/5a5579c6-0205-11e4-ab5b-00144feab7de

Rivers dry and fields dust, Iranian farmers turn to protest

https://apnews.com/d019d7812e28405ca8bad65e5c738d82

Iran: Dovecotes (Pigeon Towers) Of Varzaneh

https://thecitylane.com/iran-dovecotes-pigeon-towers-of-varzaneh/

The Pigeon Towers of Iran

https://www.amusingplanet.com/2014/11/the-pigeon-towers-of-iran.html



119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