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E THIEF OF PLACES
地方賊1106無字.png

​地方賊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 作家相片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小鎮] 穿梭老街與海洋間,偷走開蘭的那些故事寶藏 #頭城鎮 #宜蘭縣

已更新:2020年9月10日



之前與 CultureLab 合作寫過頭城的遊程,原本以為頭城已經很熟悉,不需再探索。這次受到 #開蘭行旅 邀請,來試玩他們與宜蘭在地遊戲工作室 #梅林的鬍子遊戲工作室 九月推出的「開蘭尋寶記」,才發現我頭城還有很多故事沒偷啊。尋寶記是一個小鎮解謎的遊戲,透過解謎探訪頭城的景點。關卡難度適中,就賊的狀況來說,剛開始有點疑惑,後來就漸入佳境。想認識頭城小鎮,不妨來試看看。



作為開蘭第一城的頭城,發展歷史與烏石港密切相關。從頭城老街的航運,到後來興盛的海水浴場,烏石港從商業港口轉為觀光漁港。頭城為東北角衝浪客的首選,吸引不少嚮往雪隧開通後便利的朋友,移居到頭城居住。烏石港旁邊的重劃區,多了幾間大樓、餐廳、旅館,不過大部分還是待整理的空地,還滿好奇在重劃區之前這裡過去是什麼。開蘭行旅現在就像是處在荒涼中,不過這個位處市區與海洋間的旅社,逐步想與兩邊做連結。


還滿喜歡開蘭行旅一樓以過去蘭陽八景為主題設計的「龜山朝日文創書牆」,藍色沙發椅與頭城的海域連結,好像窩在這裡就不用走到海邊了。不過出來玩當然不能這樣,偶爾發懶窩在沙發上休息也是不錯,尤其是去海邊曬完太陽回來後。或者可以從書架上選本與宜蘭或頭城有關的書籍,從文字中認識這座城市可與自己的旅行相映成趣。這裡也有不少與海洋有關的插畫、明信片和藝術品,可以看看。

如果與朋友一起來的話,一樓有桌遊可以租借,消磨晚上的時光。賊賊這次的房間在四樓,外面就有一個大露臺,不離開飯店就可以看到太平洋。住在開蘭行旅一晚,沒發現什麼缺點,比較挑剔的賊爸也沒有抱怨,應該還不錯。不過賊比較注意的一點是,開蘭行旅會與在地進行一些合作,與一般的旅館或飯店不同。像與福哥合作的文化散步、探索龜山島、SUP立槳、打工換宿等活動,可以滿足來這座海洋小鎮的朋友不同的觀光需求。



稍微介紹開蘭行旅的性質,就和賊賊騎腳踏車出發解謎吧!設計遊戲的公司還滿貼心的,因為大家要騎腳踏車闖關,還準備了一個可愛的後揹包,讓大家不用提著解謎所需要的工具。為了讓大家有解謎的新鮮感,賊賊這篇文章只會寫我在這趟遊程中,所發現的新鮮事,不會透露任何解謎的訣竅(畢竟我也解超慢)。建議大家不要急著闖關,倒不如騎著腳踏車在路線中岔開,去尋找小鎮內的小故事。


或是買個冰,吃白磚屋的蛋糕,喝Hito的石花凍,倡議涼快一下。雖然行旅建議賊傍晚時騎腳踏車比較涼快。不過我選擇入房的隔天早上在解謎,想享受宜蘭海岸早晨清新的空氣。大家可以隨意安排時間解謎,早上或傍晚都好,可以看到小鎮不同的生活,切記不要在正中午,那得多補充水分啊!從開蘭行旅騎到大坑自行車道,中間會經過「大坑罟」聚落。為什麼這裡會稱大坑罟呢?


在地的大家族為陳姓,當時聚落的陳姓家族約二十人,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從福建漳州佛曇大坑村遷徙而來。從烏石港上岸後,便在此定居,並以故鄉大坑取名。那時陳姓家族,帶來了二組罟(即捕魚的網,以及二尊神明)。後來為了開闢漁場,協議分兩組,各配一組罟,並擲聖杯請示兩尊神明要去哪。最後麝石雕刻之 關聖帝君留在頭城,為「協天宮」泥塑之玄天上帝則恭請至蘇澳發展。


因此,會看到頭城和蘇澳都有大坑罟這個地名,只是在地信仰不太一樣。協天宮建廟距今也有兩百多年,最開始是以茅草屋奉祀帝君,後來是竹管,再來為土角厝。同治六年(1867年)才以石頭為材,擴大廟宇規模。老廟想必也有不少珍貴文物,除了麝石關聖帝君外,還有同治年間改建時,由主事者陳仁壽敬獻的「萬世人極」匾額。據說還有開基來台的麒麟石香爐,不過賊沒找著。


不過大坑罟地勢低窪,鄰近海邊,難以種植稻作,只有沙崙地能種植旱作。因此,居民多是依靠烏石港繁盛的船運維生,多做些勞動性的工作,像是船員、挑夫、雜役或修船等。前面那張有著鮮艷顏色船型大樓照中有一條西勢溪,東岸為大坑罟(左邊),西岸則為街區。兩邊生活條件有差距,街區多為船主或店舖,大坑罟則多為船工。這顯現在地景上也滿獨特的,大坑罟多是草厝或竹編房。


現在應該沒有這種差別,不過隔著一條溪的大坑罟地區,還沒有像老街這麼觀光化。車流量也不多,騎車在聚落內鑽來鑽去挺舒服的。在大坑罟,賊發現一間製麵廠,夫妻倆很早就起來製麵。稍微觀察一下機器運作,才問大哥大姐問題。早期頭城好像有五間製麵店,現在只剩下兩間,多是供應市場的攤商。最近還滿喜歡看製麵這件事,可能與自己也在做市場活化有關,不過來這裡還是要騎去大坑自行車道看看海啊!是之前沒發現,觀賞龜山島的不同角度。



大坑自行車道看起來還沒闖出名號,人還不是很多,騎在這裡很愜意,又能被海風吹拂。離開大坑自行車道,接著要轉往頭城老街。騎腳踏車到老街不會很遠,大概五、六分鐘,中間經過開蘭東路時,不妨到白磚屋或海製商行吃蛋糕或冰,休息一下。稍微介紹頭城歷史,吳沙入墾蘭陽平原,相信大家歷史課都有讀過。雖然嘉慶元年(1796年)入墾頭圍,不過嘉慶十五年(1810年)噶瑪蘭才被清廷收入版圖。


頭城的發展與烏石港有關,而過去被稱為頭圍的頭城市街,有宜蘭河水道能夠連結宜蘭廳以及烏石港。因此,當時宜蘭地區的物產,像是稻米、樟腦、茶葉等,都是由小船沿著河道到現在盧宅與慶元宮前的水域停泊。因此,形成了商業鼎盛的街道,也就是現在的頭城老街(和平街)。頭城老街中段的盧宅前有一座池塘,為了紀念過去頭城出生的宜蘭縣長而取名為「史雲湖」。


光緒九年(1883年),烏石港河口因沈船而堵塞,河水改從大坑罟南端出海,開始了頭圍港時期。頭圍街在頭圍港時期仍為北台灣重要的港口,頭圍街也跟著沒落,後來原先的河道被開闢成現在的青雲路。盧宅的創建人盧纘祥,字史雲,於昭和三年(1928年)創建目前史雲湖前的這棟具有多種建築語彙的宅第。其實這間盧宅規模龐大,不過我們多只在老街上看它的正面,其實可以繞到後面看看的。


盧宅西式拱門的造型很獨特,但整體風格又給人濃厚的日式感,與頭城站前的日式宿舍有極大的差異,一看就知道是富貴人家。的確,盧纘祥時期靠著頭圍港累積了不少財富,並在興建宅第時,也順便將頭圍港遺跡改建為庭園。在多年前,買下池塘的地主原本想填平開發,但在居民抗議後,以容積移轉的方式,指定湖為古蹟。算是頭城很珍貴的文化襲產保存事件,從一些蛛絲馬跡能發現頭城人具有強烈的文化意識和認同啊!


多介紹盧纘祥一點,她年幼時與父親遷居三星,後來又移居頭城武營。長大後,他不僅是著名詩人,也經營榮興商行,並曾為頭圍信用購買組合理事,戰後甚至攀升為縣長,對頭城開發有極大貢獻。除了盧宅外,清代港口對外貿易的「十三郊」也與盧家有關,建造十三行作為貨物批發的商號和倉庫。現在被列為古蹟的十三行遺跡僅剩兩棟,可以看到他前店屋、後合院的格局。


十三行比較特別的一點是,它的騎樓廊道是設在建築內部,是一個不對外開放的走行,與台灣大部分將騎樓設在外面的市街不同,滿好奇這樣的思考方式。此外,十三行是木造的屋身,以壓艙石為建材,極有歷史。好久沒來頭城,原來老街尾多了些彩繪,可惜頭城老戲院都被拆光了。離開老街之前,不妨在福德祠拜拜,祈求自己旅行順利。對了,頭城老街北門與南門土地公代表老街兩個端點,就兩個都祈福一下,保佑自己解謎成功啊!




參考文章

早期大坑罟的水運工

盧纘祥故宅

國家文化資產網 盧纘祥故宅前池塘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100205000001




419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