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數人的印象中,雲林縣是閩南人的天下。事實上,雲林在族群上確實是以閩南人為主,但台灣幅員不大,還是有其他族群流動後定居於雲林,客家人便是其中一例。甚至,客家人在林內鄉也留有特殊的產業襲產(Heritage),亦即菸樓。說到菸樓,大家應該都會想到高雄美濃、花蓮鳳林等地,這些地方早已將客家菸樓納入鎮、縣級觀光論述中推廣。但就林內來說,觀光建設停滯以及客家並非主流族群的因素,菸樓隨菸業沒落一直被遺忘在鄉間小村中。
林內的菸葉種植區主要是在重興村到林北村間,又以林北村為菸樓最密集之處,林北村也是雲林縣北部最大的客家聚落。這些客家人並非直接從大陸遷徙至林內定居,而是30年代,從新竹峨眉地區遷徙至林內定居的島內移民。峨眉地區位於新竹的山區,最方便的交通運輸方式就是前往現位於苗栗縣的竹南火車站。那些決意到他處開墾的客家人,便從峨眉走了五個多小時的山路到竹南,再坐慢車五小時到他們聽說仍有田地可以開墾的林內定居(大家可以想像在那個年代,這樣的移動是如此艱辛)。
菸葉製造作為一種產業,也是日本殖民時代帶入雲林縣的,但引進時間較晚已在日治後期(1939年),斗六保長里、牛挑灣、古坑永光,以及林內濁水溪一帶都曾是菸葉栽種區域。煙葉會成為一種客家人特有的經濟產業,實與菸業需要耗費大量勞力,客家人較其他族群更具生產力上優勢。正好,濁水溪常受氾濫,而使土質肥沃,十分適合種植菸草。這些從新竹遷徙至烏塗村及林北村附近聚落的客家人,就正好搭上了種植菸葉的熱潮。
此外,菸葉在公賣局的推廣種植下,成為定居於濁水溪畔的客家人的經濟命脈。公賣局規定菸農必須將菸葉烘乾後,依等級交貨,因此採收菸葉後,用來乾燻的廠房便應運而生,用來乾燻的廠房就是菸樓。70年代,台灣產業結構開始轉型,農村人口開始外移,菸業也不敵這些因素而結束。
2007年,行政院宣布停止收購國內菸葉,為台灣從日治時期便開始發展的菸葉產業劃下句點。雖然在當時菸葉的終止,引發了菸農的反彈,無外乎是政府要如何給予補償,以及後續這些田地要怎麼輔導轉型。回到雲林縣的部分,則是將原先種植菸草的土地,輔導轉型改種草莓、茭白筍等高經濟價值作物。
賊賊今天到的十三座菸樓中的其中一座,位於二號仔(彭厝聚落)的彭厝菸樓,彭厝菸樓現為社區型的客家文化館。雖然在2012年時進行修復,從以下擷取自林北社區網站的圖片與現在對比,可以看到修復的算是不錯。但是與其他地區一樣,若無持續的經費灌注,地方型的文化館很難持續經營下去。賊賊平日星期五到這邊就面臨閉館的窘境,外面也像是無人打掃的樣子,真是可惜了這樣的菸樓。
雖然未進去瞧見菸樓內部構造極為可惜,但看看外觀也是可以的。根據林北社區網站中對菸樓的詳細解釋,菸樓的結構圖為左邊圖示
雖然菸樓修復的議題一直在林內地區被提出,也曾有過「一菸樓一特色」的計畫,但礙於經費,目前僅有兩座菸樓被修復,一為賊賊去的彭厝菸樓,另一則為林北卡好數位生活館。希望林內鄉公所或雲林縣政府能夠更重視菸樓這項過去產業,結合林內其他景點與社區,共同思考已經消失的產業,如何藉由文化觀光再次為社區帶來生機。(雖然這次只是稍微介紹菸樓,希望下次能夠將其他菸樓補齊)
تعليقا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