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E THIEF OF PLACES
地方賊1106無字.png

​地方賊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作家相片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地方 #仙洞隧道、高遠新村、仙洞聚落] 偷走基隆西岸,那些與基隆港關係頗深的故事 #中山區 / 基隆市




基隆的故事與基隆港有關,大家比較不熟悉的港西更是。劉銘傳其實在清末就有基隆築港計蘳,也對基隆投注許多心力,像修築砲台、重整煤礦、鐵路直通基隆等,但最後僅進行了基隆火車站前局部的海岸填築工程。日本殖民台灣後,為了連結殖民地與母國,選擇具天然港口且區位靠近日本的基隆,開始進行全台第一個現代化港口計劃,而基隆也因築港工程,搖身一變為一港口都市。


基隆西岸有些地方都與基隆港的開埠有關,那就和賊來偷走它們的故事吧:



在基隆進行田野時,也會順道偷走其他的故事,希望基隆的圖像可以更豐富,以前看基隆還是著重在市區那一塊。不過光是港東和港西就有截然不同的面貌,港東應該是比較多遊人會走的地方,像是廟口夜市、中正公園,甚至再往和平島公園 Heping Island Park、星濱山-正濱港町藝術共創走。



港西相對來說比較少知名景點,或許是過去的臨港線鐵路使其封閉,又或是基隆港一長串的貨櫃碼頭與海軍營區讓它難以親近,倒是這裡因多山的地勢開了不少隧道,也算一大特色。地方賊現在封面便是那條,大正六年(1917年)因臨港線鐵路而闢建的仙洞隧道。在民國九十三年(2004年)功成身退後,被納入歷史建築保護。


仙洞隧道所在位置滿特殊的,面對的是牛稠河,然後又有五條通往基隆不同方向的馬路,包括中山三路、復旦路、光華路、中華路以及通仁街。而這個四通八達卻有點混亂的地區,舊稱「流籠頭」。過去內木山煤礦挖掘出的煤炭,會利用高架纜車送至中華路口,而有此名。在隧道前面我們也遇見一位賣二手衣物的阿伯,聽他說了年少猖狂的青春故事,也順道買了一件褲子。



在西側防空洞所在的球仔山上,有一座被列為文化資產的紀念碑「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這紀念碑約建於昭和五年(1930年),紀念碑面海,用來紀念那些因興築基隆港而殉職的工程人員。


前面有說到,日本殖民台灣後,便開始進行築港計劃。首先要展開築港調查,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成立基隆築港調查會,那時主導權在軍方,並設計了以軍用為主的港口。而後在兒玉源太郎時期,民政長官後籐新平主導了基隆港的進行,將築港事務回歸至民政部土木科,並改採軍商港漁合一的築港政策。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成立臨時台灣築港局,才正式開啟基隆港的築港工程。學者大致將築港過程分成四期,每一期的興建目的可能因世界局勢而有所調整。


也因基隆港的興建與殖民母國關係日漸加深,它所負責的機關也從臨時臺灣基隆築港局,到日本戰敗結束前的基隆港務局。在這之中,尤以第二次追加工程(大概是1924到1928年)闢建西十六碼頭工程時,死傷人員特別多,才築碑紀念殉職人員。從山下的參道爬上來,上面包含著紀念碑是一個紀念廣場。紀念碑樣式滿有趣的,很像一座飛彈。這座紀念碑的基座挺大氣,四周用大船船錨的造型圍住,還有不同形狀的花紋。


基隆港興築的過程橫跨四十年,那些來台從事工程的技師和工作人員,多居住在當時的仙洞町和昭和町,昭和五年(1930)左右,在這兩個地區興建了一批築港職人的宿舍。看過去的昭和町官舍示意圖,宿舍群是順著山坡分成三排。台大城鄉所曾於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時委託進行《基隆歷史建築調查計劃》,報告中將

基隆築港出張所昭和町官舍列為文資。


報告中指出,昭和町官舍是基隆少數規模較為完整的日式建築聚落,應妥善保存活用。不過文化局最後只在民國九十五年(2006年)將座落在宿舍群最高點的港務局局長官舍列為歷史建築而已。其他員工宿舍則任其殘破,甚至在一百零三年(2014年)一場大火將第二排宿舍燒毀,僅留下部分的屋架。目前通往其他宿舍的入口被鐵皮關住,也無法進去看看現況。



民國一百零五年(2016年)有建商想在宿舍群最前面興建海景第一排的建案,保存團體擔心宿舍群可能因房地產開發而不見,便展開搶救運動。所幸最後是沒拆成功,而基隆市政府也預計將港務局長官舍進行修復,串聯基隆西岸的文化觀光廊帶。可惜賊上個月到那時,局長官舍依舊破爛,沒有任何的動靜。



對了,在日式宿舍群旁邊還有兩棟廢棄的公寓。國民黨政府來台後,宿舍群改稱為「高遠新村」,可能基隆西岸球子山對政府來說又高又遠吧!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新蓋的公寓,提供給那些因基隆港工程而離鄉的仙洞居民,以及那些從事基隆港工程的師傅。不過現在這兩棟公寓也是廢棄在那,門窗幾乎都被拆光光了,如果晚上來應該滿可怕的。



從高遠新村騎到和平社區,原本想一窺球子山燈塔,結果旁邊廢棄營區的入口已經被鎖起來,不能像之前的遊客偷偷進去,只希望基隆市政府可以趕快進行西岸觀光景點的串連。騎下山會經過一座大廟「聖安宮」,主祀大甲鎮瀾宮的開基六媽。戰後的基隆有許多公共設施開發,像基隆港擴建、道路等,有不少原居於台中大甲的工人,北上基隆從事苦力工作,並居住在仙洞地區。


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基隆當時正在興建麥克阿瑟公路,也是台灣第一條高速公路。施工時,總會有原本要炸山洞的火藥,擊中碼頭的失誤發生,時常有人傷亡。後來這些大甲鄉親便回鎮瀾宮祈求大甲媽保佑,後來也將開基六媽分靈至聖安宮,這也是鎮瀾宮第一尊分靈媽祖。六媽在聖安宮安座後,也被稱為基隆媽,或者是港口媽。覺得基隆仙洞這裡有這麼特殊的城鄉移民還滿有趣的。


仙洞範圍挺大的,包括白米甕、火號澳、澳仔底、仙洞、仙洞後球仔及土窟仔,這些地方在清朝時期就有漁民居住。不過在日本政府實行基隆港築港計劃後,首先開築的十四到十八號碼頭,先讓球仔及土窟仔兩個小漁村消失,而後則是仙洞地區。仙洞雖然早已不是小漁村,但從老街上有百年歷史的「三府王爺廟」,還能推斷出這裡曾經是以漁獲維生的小庄頭,三府王爺分靈自和平島的社靈廟。


遊人來基隆西岸,大部分都是來看仙洞巖,不過山洞旁邊的仙洞老街,也有它久遠即不斷變遷的歷史,也可以順道去走一走。清代漁村生活雖然因基隆港的闢建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齊劃一的日本官舍,像在現在的仙洞國小旁便設有築港出張所、仙洞町官舍、所長技師官舍、官舍俱樂部、火號修理工場、海港檢疫所等港口基礎設施。仙洞國小也是有百年歷史的學校,大正初年(1912年)就成立,後來改名為基隆仙洞第三尋常小學。


二戰後,港務局接手宿舍群,換成碼頭工人在此聚居。一直到六零年代,被俗稱為港口司令部汽車修理廠附近,還有一大片職工宿舍群在那。不過在民國五十八年(1969年)基隆港擴港計劃,在仙洞火號澳闢建了基隆港的貨櫃中心,將原本的宿舍用地拆遷為貨櫃場和貨櫃碼頭,要找日式宿舍也只能到昭和町去了。甚至,不少居民就此搬出了仙洞。


仙洞山上聚落滿有水湳洞的感覺,緩緩上升的階梯,兩旁都是正待修復的老屋,卻有時空停格感,好像隨時就會有碼頭工人上工。在這條街上,還有一座去年才被列為歷史建築的「仁安街港務局宿舍」,不過賊賊去時正在修復中。這是由從事土水行業的屋主謝金術設計的住宅,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興建,內有木造屋架、外牆是磚造與RC混合構,外觀則有洗石子裝飾和泥塑,上面寫著金花玉樹,代表了仙洞那時繁盛的景況。


在仙洞國小旁邊也有一座興建於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的「陳醫院」(照片中後面那棟)。兩層樓的磚石建築,在當年可是仙洞地區的地標,也是守護仙洞人健康之地。也因為前面提到基隆港擴建、仙洞遷村等大時代背景,不僅醫生家族搬離仙洞,房子也長期閒置。看之前的照片,屋前有鐵皮圍住,屋頂上長的兩棵大樹也不見了。



參考文章:

築港基石:日治時期基隆 築港機關的建置與築港社群的形成

臺灣七大都市傳說之四:週年慶的起點不是1895年以前就是1945年以後

二魚訪古錄

只是一場嘉年華會

雞籠物語

王振軼的部落格


[基隆] 日治築港後的港務局舊官舍(高遠新村)文化地景觀察@ 梁與陽的霒曣

基隆市町名的改正簡介

被時代拋向後方,基隆港西岸的最後遺民

2,582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