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E THIEF OF PLACES
地方賊1106無字.png

​地方賊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 作家相片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地方 #枋寮老街、廟美街、中和窯] 偷走中和逐漸消失的老街,以及殘存的磚窯記憶 #中和 Zhonghe / 新北市 New Taipei




好久沒有生部落格的文章了,這裡應該結蜘蛛網了吧。對有在看賊賊文章的朋友,覺得很不好意思。因為前陣子住院一個月,住院雖然很閒,但是腦袋卻很空,想要寫文章卻力不從心啊!好不容易出院了,又因為免疫力太差不能亂跑,要有新東西還真難。


這次趁著元宵節要買湯圓,請了地方賊的美編載我去中和廟口買林得利純米湯圓。不愧是老店,雖然只有小湯圓,但真的滿好吃(不是業配啦!)當然,都到中和最早開發之地,當然要好好晃一下囉。整篇文章所寫的範圍不大,是以枋寮老街為中心,以及北方的福和宮,和南方的廣濟宮和枋寮市場。如果是想觀光的,對枋寮老街不要期待太深,老街已經是個寧靜的住宅區;若想看老屋的,也很抱歉,可能只剩下一棟了吧!


不過中和最早開發之地這個頭銜,還是值得讓人來走走,順道拜拜福和宮與廣濟宮。在進到枋寮老街前,讓我們先了解中和地區的微歷史。中和地區在史前時代便有凱達格蘭族擺接社與秀朗社居住與移動,並發現了兩處考古遺址:尖山遺址以及員山子遺址。道光時期,中和與板橋、土城同屬擺接堡的範圍,當時的擺接堡有一街十六庄。那一街便是枋寮街,足見枋寮街曾經作為鄰近地區的重要貿易中心。而中和正式成為地名,要到大正九年(1920年)的中和庄,才正式出現。


既然枋寮老街曾經風光一時,那不了解它就說不過去了,那就和賊賊一起偷走枋寮老街的故事吧!


枋寮老街位在福和宮對面,是條比較少人車通過、平凡無奇的小巷子。若非來找老街,賊可能永遠不會走進這條巷子。事實上,枋寮老街可是中和最老的街道,開發歷史可能比板橋還久。

那為何枋寮老街會在這裡呢?其實與河運也有關。靠著新店溪的支流「廟子尾溝」(或稱中和溝),清代移民便在此地靠岸聚集、開墾,形成聚落,而這也是枋寮街的雛形。


乾隆時期,林成祖墾號,除了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左右,開鑿大安圳與永豐圳外,也設了租館於枋寮街,市街進而成型。道光時期的《淡水廳志》,也指出枋寮街為擺接堡唯一的街肆。

在林成祖墾號因沒落,在道光年間邀請枋橋的林本源家族接手。可能因林本源家族落腳於枋橋,枋寮街的地位與發展都受到影響。日治時期,艋舺至板橋的鐵道興建後,當時的中和庄枋寮街已經大不如前。


不過庄役所仍設在枋寮庄,枋寮街依然是中和中心。因為煤礦的開採,大正年間日本政府興築了數條手推台車軌道,先從南勢角礦區運送至枋寮街,而後再經由枋寮枋橋道以及水尾津渡,分別往枋橋和艋舺分送。因此,更加確立了枋寮皆在日治時期已經退居為中和地區的貨物集散中心。

對了,忘了說枋寮這地名怎麼來:有一說是煉樟腦的工寮;另一說則認為是當時為了防平埔族人所設,用以守望的班寮。


雖然拚不過板橋,但在戰後,因為有兩間重要大廟群聚,這裡也形成很熱鬧的廟口夜市,後來因道路開發而沒落。而枋寮街的商業機能,在城鄉移民湧入中和地區,秀山、南勢角以及員山地區相繼發展下,重要性也日漸下降。

現在的枋寮老街只剩下福和宮南段的小巷,其實沒剩什麼老房子。可能這間有著上下疊窗,大正年間興建的老屋是唯一可看的,還可以看到上面的裝飾呈現的巴洛克風格。

話說枋寮老街目前的空間型態很詭異,靠廟那端非常寬敞,尾端則很狹窄,保持著原初的模樣。這是因為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發佈了中永和第一個都市更新案,將老舊房子拆除,改成非常突出的集合式大樓。在建商和中和市公所協調下,為了保留老街特色,建商將臨枋寮街一側的一二樓改成仿騎樓式立面和廊道。不過枋寮街以前立面真的是這樣嗎?而且這立面與後方的枋寮街很不協調。



講完莫名其妙的仿古立面,在它對面的便是「福和宮」。賊一直覺得奇怪,福和宮應該是在福和路上才對,後來發現這裡有條新福和路,也就釋懷了。

福和宮創建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興建目的是為了庇佑枋寮街上的生意人,也難怪它正對老街。福和宮原先位置在現在廟美街57號附近,是座土造小廟。日治時期,由中和出生的漳派大師陳應斌主導修復,並遷於現在的位置。


陳應彬是誰呢?如果對廟宇有興趣的,應該會知道吧!他是台灣知名的大木匠師,繼承了漳派的大木作技術。他最有名,也是他成名的作品應該是北港朝天宮,不過賊賊曾經介紹過的泰山區的頂泰山巖,也是他的作品喔!

民國九十一年(2012年),因都市計畫的需求,枋寮街這段的廟子尾溝(中和溝)加蓋,原先與枋寮街相接的福和宮,被新蓋的新福和路切斷。


話說新福和路當初在命名時,有小小的爭議。當地人士認為馬路既然在福和宮前,就應該叫福和路。但永和已經有符合錄了,最後只好以新福和路替代。

在日治時代,福和宮因為有中和溝圍繞,再加上廟內的鐘聲,被選為中和庄八景「福和鐘聲」,可惜原有的地景,早已被高樓大廈所取代。對了,馬偕在枋寮禮拜堂興建前,曾經入住於福和宮,這也讓枋寮老街多了些故事。



福和宮旁側門可以通到「廟美街」,這個部分是文章快要過半年的今天才補的。那時忽略了廟美街,比較專注在被俗稱「中和第一街」的枋寮街,雖然枋寮街還是有騎樓拱圈可以看,但老建築幾乎是沒有,或著紅磚老屋成廢棄狀,立面也都看不到。記得那時候有朋友在臉書上告訴賊,廟美街那邊還留有一些古厝,我就一直記著,這次剛好導覽經過福和宮,就順道走走這條不長的廟美街。


走出福和宮側門,左手邊就有一間老屋,右手邊則是嶄新的「中和區廟子屋鶴齡交誼中心」,這座大樓用了些廟宇的建築語彙,讓賊以為它是香客大樓。不過查了一下,好像是中和區公所底下的文教單雯,主要是提供長者一個學習、交流的空間。長者們應該也滿愛跑廟宇的,設在這裡也不奇怪,只是不知道交誼中心有沒有很常辦活動。而左手邊的老屋(上圖),如果跟之前Google Map街景對照是有差的。


彩繪牆連著旁邊的小屋應該都是以紅磚搭建,原本旁邊的小屋還可以看到紅磚,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漆上了水泥。而旁邊那間彩繪屋,原本立面就是水泥牆,只是塗上了彩繪。其實我覺得水泥牆塗上彩繪也是滿不錯,但旁邊的紅磚牆可以保留啊!這樣也比較有社區所想表達的過往農村的感覺,有點可惜。不過從這張圖也可以看到中和變遷發展之快,要看到農村景象,可能要到中和交流道後面才得以見著吧。


側門旁邊的彩繪屋小巷是「廟美街六巷」,只要右轉就是往廟美街,而左轉則是枋寮街。在廟美街前頭還有幾棟低矮的紅磚屋,看起來是還有人住。彩繪牆的開頭寫著「廟美輕旅行」,這些彩繪是三年前(2016年)時廟美里里長曾秀美改造的,不過彩繪牆所在的區域其實是在中山路一八一巷,而不是它旁邊與之平行的廟美街。不過美化巷弄也是不錯的,就不用再看到太多違規張貼的廣告單,社區也多了些顏色。


話說中永和近幾年在社區巷弄美化的地方真的挺多的,不過廟美街這裡也算是貼近歷史。像他們就有一幅彩繪是述說過去廟子尾溝的意象,雖然廟子尾溝早無運輸功能,在這附近也都被加蓋,但至少有幅圖重現了這個歷史,不過應該很少遊客會走來廟美街吧!?過去廟美街和枋寮街其實是被廟子尾溝所切割的,來往者都要通過「廟美橋」,與現在加蓋上的柏油道路畫面,實在很難做連結。


廟美街被當地人稱之為「廟子尾」,因為它在福和宮後面,廟子尾溝的名字可能與廟美街關聯比較近,所以彩繪才在廟美街,不是在枋寮街,賊瞎猜的啦!

對了,彩繪街那條是中山路一八一巷,要再往前走看到一個發亮的招牌寫著「生命人文」,這一條才是廟美街。廟美街過去又叫「棺材街」,因為過去這裡有很多棺材店、風水店、撿骨店。因為這裡棺材實在太多,有很多人經過這條街會被嚇到,所以枋寮街的民眾,其實很少會來廟美街。據說枋寮夜市最興盛的時候,擺攤也只到廟美街口就停了,民眾都認為這裡很陰。不過在過去雙和地區只有廟美街有專門販售棺材的聚集產業,所以遇到適合下葬的日子,還是會出現滿多排隊人潮。賊總覺得這其實是滿適合做生命教育的一條街道,其實我們都需要面對死亡,但它終究是一個課題,它真的很可怕嗎?

巷口那間「駱成生命人文」滿有意思的,其實它是創立於民國五十七年(1968年)的老店「駱成殯葬社」或說「林生號」,也是廟美街僅存幾家的殯葬社。近年,他們改造了殯葬業原本冷冰冰的樣子,附加咖啡館,讓死亡這個議題能夠在溫暖些,而不是讓人懼怕。有看到網站上寫的一段「別人說的陰森在我的記憶裡卻是最有溫度的回憶」,其實我們真的對殯葬業了解不深,有興趣賊應該去咖啡廳聊一下。


駱成生命人文的老闆在網站上也提到,「看著廟美街的發展及沒落, 我們失去的不是那街道的輝煌, 而是那一片又一片剝落的記憶。 」是啊!不只是棺材店很多都收掉了,就連老屋也一間一間被發展商看中而消失。除了前面看到的一些比較低矮的紅磚老厝外,廟美街上唯一比較精緻且經驗的就是這棟二層「黃長和」紅磚老屋,雖然沒有過多的巴洛克裝飾,但也保留了那個年代廟美街建築的樣子。


有在路上攔截到一個阿姨,她跟我說以前廟美街好熱鬧啊,很懷念以前的日子。在左邊這棟即將被都更現代樓房對面,有一座停車場,阿姨說它以前也都是老房子,只是前幾年被拆掉了,還拿照片給我看。ˊ˙說她覺得這個畫面很適合紀念,在房子要拆掉前,還刻意用手機拍了幾張。滿可惜的,我們現在只能透過照片來懷念過去,有時甚至連照片都找不到,只希望廟美街這間「黃長和」能夠繼續堅持下去。



廣濟宮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左右建立,廣濟宮祭祀開漳聖王 ,被認為分靈至福建漳州的廣濟宮。廣濟宮一開始只是有著茅草頂的土牆廟宇,直到嘉慶十六年(1811年)才重建,而略具規模,也完成了這座廟宇的主殿結構。

光緒六年(1880年)二次重建,主要修建結構的匠師為陳應倫。他是陳應斌的二哥,廣濟宮也被認為是應斌成為匠師前的技術養成之地。


廣濟宮結構以木作為中心,並且採用「對場」方式而建,仔細看可以發現風格不大相同。

廣濟宮最早是由擺接堡最初十三庄的漳州移民共同祭祀,又稱「聖王公廟」。廣濟宮內,還另祀來自彰化南瑤宮、鹿港天后宮、溪北六興宮、新港奉天宮和北港朝天宮的天上聖母分靈,所以稱為「五港媽祖」。每年媽祖聖誕時,都會吸引許多北部信徒參與,廣濟宮也常被信徒稱為「媽祖廟」


從廟內往外望去,外面感覺很熱鬧,讓我們去瞧瞧,有什麼東西吧!


雖然廟口夜市已沒落,但早上的時候,廣濟宮對面的騎樓可是人潮洶湧,這全都仰賴後面的中和枋寮市場。香火鼎盛的福和宮和廣濟宮,讓周圍地區形成一個商業空間,枋寮市場應運而生。

不過,一直要到民國六十五年(1976年)市場建築建成使用後,枋寮市集的攤販才有遮風避雨的地方。整修過後的枋寮市場是一座現代化後的市場,有著中央空調、採光雨棚等,應該滿受中和人喜愛。



枋寮市場據說有一百多個攤位,現場看起來好像沒這麼多。不過滿有秩序的蔬菜區、肉類、水果、服飾類都自成一區,裡面也有熟食,市場逛餓了可以吃一下。不過枋寮市場賣衣服的,跟一般傳統市場比起來算多了。不知道中和人是不是有到市場買衣服的習慣,不過這種綜合型的市場,對婆婆媽媽來說,也是挺方便的。


這幾天瓦磘里很紅,雖然里長在疫情中出國這件事還有待社會公評,卻也讓大家注意到中和有個瓦磘里。住在中永和的民眾可能或多或少會經過瓦磘溝,但卻不一定知道這條流貫中永和的水文。賊去年參與過幾次瓦磘溝願景社的導覽,對這條城市河流也是略懂略懂,之後再和大家分享。


會突然想補充瓦磘地名的由來,是因為最近想去空拍南港所留下的廢棄磚窯,忽然想起中和也有座廢棄煙囪,就順道在新北快要不能空拍的前夕,用空拍機拍下它的身影。而瓦磘這地名就與中和過去曾經風華過的磚窯業有關。不知道大家行經華中橋時,在橋上看到中和那頭有根聳立的紅色煙囪,這其實就是中和磚窯業的見證,甚至是唯一留下的遺跡。


在鋼筋混凝土出現之前,磚瓦是重要的建築材料,也因磚、瓦較為笨重搬運不易,再考量當時不便的交通,各庄其實都有自己燒製磚瓦的工廠,不過在台北盆地則以松山、內湖、中和有較多的磚瓦工廠,可能與土質有關。中和地區的磚窯產大多集中在員山地區、中山路及永和路附近,靠近新店溪的位置,並可再藉由前面所提到的廟仔尾溝、瓦瑤溝運送至台北市。


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的台灣堡圖,可以發現當時已經有設置煉瓦製造所,與現在煙囪的位置不同,而是在當時的水尾地區(約略是現在華中橋西側的位置),面積還滿大的。如果觀看民國六十幾年的航站圖,那時華中橋還沒建立,但原本的煉瓦製造所已經沒有煙囪,反而是在華中橋的東側有煙囪,那就是現在看到煙囪的位置,也就是海山磚窯廠。


二戰後,因為移入人口大增,房屋需求跟著上升,磚窯業也更加繁盛。中和規模較大的磚廠有海山和勝利記,海山磚窯廠也讓陳珠祈家族成為中和的大地主。陳家不一定有人知道,但台北市的大倉久和大飯店應該就大概聽過了吧,從此能知當時陳家致富並觸及各業的經過。ˇ磚窯業沒落後 ,海山磚窯廠改為泰隆鋼鐵,現在只剩一根紅色的磚窯柱在橋頭,告訴過路人中和曾經的磚窯歷史。



參考文獻:

中和枋寮老街-漁人打魚記

https://blog.xuite.net/fangliaost/wretch

中和新建案-鋒霖御璽

http://j159century21.pixnet.net/blog/post/252822191-%E4%B8%AD%E5%92%8C%E6%96%B0%E5%BB%BA%E6%A1%88%EF%BC%8D%E9%8B%92%E9%9C%96%E5%BE%A1%E7%92%BD

中和枋寮老街-漁人打魚記 宗廟之美-廟美街

駱成生命人文

昔日棺材街 廟美街古厝凋零

我家後巷有小河-瓦磘溝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中永和的瓦磘溝:順著水流尋訪「花園城市」的夢想

新北|搞不懂中和?!走讀瓦磘溝X廟子尾溝

臺北城與中和枋寮

中和僅存煙囪 見證燒窯史

龜崙山脈北側的磚窯廠

雙和瑣誌(七)

5,337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