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光明戲院那篇後,賊好像就沒再寫過文山區的故事了,其實賊還是滿常去文山區偷故事的,只是找不到機會把它寫成文章。文山區的文章也滿多在地朋友支持的,甚是感動,尤其是賴氏萬獸塔。記得那時候賊因為腳受傷住院,剛好在萬芳醫院看病,就偷跑去附近偷故事。那天除了賴氏萬獸塔之外,其實也去了政大附近的小聚落「化南新村」。這聚落其實近幾年有滿多的爭議,雖然去年被列為文化資產的聚落類型,但最近又被撤銷,所以賊想說該是時候翻出來寫了,有看到賊腳上的繃帶嗎?這就是那時候生病的痕跡,那就跟賊一起來看化南新村遺留下的政大歷史痕跡吧
化南新村位於政治大學旁,不過離校門口還有段距離,如果是過了萬壽橋從木柵來,賊賊們是將機車停在秀明路二段「真耶穌教會木柵教會」前的停車格。在彎進去旁邊的小巷,那裡就是化南新村的聚落了。其實也可以過萬壽橋右轉新光路一段65巷或95巷,這兩條都是化南新村的主幹道。沿著新光路一段走就會抵達政大校門,有滿多餐廳可以吃的,不過秀明路二段的小公寓也滿值得一看就是了。
要講化南新村的故事,就不得不提旁邊的政大了。民國十六年(1927年,台灣仍處昭和二年時)。政治大學建校於江蘇省南京市。隨著國民黨政府戰敗撤退來台,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由行政院核定,復校於台北市文山區,為國民黨政府首間在台灣復校的國立大學。政治大學主要發展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在台灣算是第一類組的翹楚!?
不過當時該區仍未有特別發展,還屬台北縣木柵鄉,政大設在指南山山麓,往來台北市區交通極為不便。政大創校時,旁有指南新村,但在遭受民國四十八年至五十一年(1959~1962年)連續三個颱風,包括畢莉、及愛美的侵襲,不只政大校園受到損毀,連指南新村的住戶都無法免於淹水之苦。
化南新村所在的土地原為農地,於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原被核定要徵收為興建法學院等教育設施使用,後來決定興建教職員工宿舍,也讓那些教職員工不用忍受往來台北市區的交通不便。當時化南新村的設計人為沈祖海、芳澤建築師。兩年後,化南新村第一期興建完成,之後又陸續擴建教授與教職員工宿舍,直到民國六十年代初期,化南新村整個聚落大致已經完成。
在同一時期,政大也在道南新村附近(現新光路一段31巷,指南路二段45巷間)興建了規模較小的「道南新村」。七零年代,道南新村進行部分改建,有些居民遷入化南新村。
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化南新村丙丁區改建成較現代的「化南新廈」,並於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底完工,該大樓可由原本住在化南新村的政大資深教職員承購,所以有些新村的老住戶逐漸遷入新房。化南新村後來可由政大較新的現職教職員工申請居住,但修繕費幾乎全由租戶承擔,租賃契約也改為五年一期,所以住戶開始流動,鬆解了化南新村老住戶們間的緊密關係。況且這些老屋子修繕不易,費用又很好,許多教職員不願意承租,化南新村剩餘的甲乙村住戶越來越少。原本有30棟的宿舍,常住戶只剩10餘戶。
民國一百零四年(2015年)政治大學礙於教學空間及學生活動空間不足,決定拆除部分化南新村無人居住之建物,改興建法學院,並於同年五月拆除外圍兩戶雙拼建物,這引起附近民眾與文資團體的某些意見。同年11月,在保存團體的抗爭陳情下,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將化南新村列為歷史建物的追蹤名單,校方興建法學院的計畫只能暫時擱置。
不過也有對當初土地徵收與使用發表意見的居民,他們大多是化南新村的原地主。他們認為校方以低價向農民購買土地,說要興建校舍,最後卻蓋成教職員工宿舍,學校還能夠以此宿舍轉賣,對原地主極為不公平。除非政大將化南新村的土地轉蓋法學院,不再興建大樓,不然不符合當初土地使用的目的。而這也成為政大堅持自己蓋法學院有合法性的依據。
因為賊是從教會旁的小巷進到化南新村,其實從小巷開始就屬於聚落範圍,政大當時所拆的外圍老棟房子也在這裡。小巷中看得到一些廢棄的老房子,可以從側邊破掉的窗戶,偷窺已經沒人住的眷舍內,還算是頗有味道。不過會讓賊疑惑,眷村在大台北地區算是不少,雖然台北市的眷村多已改建成大樓,但化南新村有什麼特別的呢?
直到鑽出小巷,走在新村的兩個主巷道65巷和95巷,才驚覺這裡環境真的很好,這才是聚落嘛。聽得到蟲鳴鳥叫,有時也有小貓被賊們的腳步聲驚醒,快速躲進荒廢的住宅中,與我們玩起躲貓貓。雖然靠近附近的指南山上不乏樹林,但主巷道或庭院中也種了不少果樹,鮮花從圍牆旁竄出,苔蘚爬滿了紅磚,讓人好奇庭院中還有多少美景。
因此,夾雜在秀明路和新光路中間的化南新村,就成為政大商圈內獨具有綠意的生活圈,完全隔開附近可能的嘈雜。也因此,新村發展出獨特的生態系,有多樣的動植物,也是國寶台灣藍鵲的棲息地。這讓賊想起位於七堵的「明德山莊」,同為學校教職員的宿舍,兩者都意在保存聚落中的環境生態,明德山莊有時會請自然保育專家帶民眾走聚落認識自然環境,也許化南新村也可以試試看。
化南新村的建築多為雙拼是兩層樓房,因為過去木柵地區常遭水患,所以可以看到刻意將樓層墊高一公尺的痕跡(如上上圖)。雖然磚屋紅的顏色不大相同,但都只有在主要結構使用混凝土,其他都使用清水紅磚,以節省成本。外牆因只使用一半後度(半B)的磚作為材料,為了強化結構,而採用轉折方式,看起來呈Z字型,也明暗相間的效果。另外,入口玄關的水泥花窗,也是早期住宅對通風的要求。
不少建物有增加雨棚,或有些許改建,但整體而言,化南新村的房舍仍維持台灣戰後1960年代的建築特色,也是台北市少數能反映當時眷村生活方式的場域有文資委員提出,這批化南新村的眷舍,雙拼兩戶的獨棟建築較連棟多戶的耐震能力強,除具有耐震功能的樓梯間牆面外,一二樓均具有十字形分間牆的抗震元素,低矮磚造的建築有加強磚造,這都是化南新村可以去探究的建築面向。
因為只被列冊追蹤,民國一百零六年(2017年),政大便委託事務所重新規劃設計,提出保留並再列用其中的八棟建築,作為研究中心、化南文化館和咖啡廳使用。而化南新村乙區的其他區域將全部拆除作為法學大樓使用。這件事其實是關法律系,為了不讓人覺得法律係對土地議題不夠重視,法學院教授傅玲靜便曾利用課程設計模擬公聽會,希望能夠藉由學生和居民的對話,找到正反意見的平衡點。
不過賊覺得政大版的化南新村再利用也還是以政大為優先,而未考量聚落保存的優先性,甚至沒說明為何留著的是那八棟建築。此外。化南新村值得保留的原因除了聚落完整性之外,也包括它作為政治大學的教職員宿舍,很多學術界大老或說草創期政大響亮的名聲都是依靠他們而起。像財政系的創系元老張則堯,還有創立中文系,一代國學大師熊公哲,附近也住了曲學大師盧元駿和國學大師劉太希,合在一起似乎可以成為一個文學小徑啊!
不只那些文學大師,即使是空間結構,低矮的紅圍牆和一致的朱門與水泥屋簷,都讓聚落整體環境十分雅觀,這也吸引人不少劇組前來拍攝,像是電影一頁臺北和電視劇犀利人妻,都看上這裡獨特的台北文教眷村氣質前來取景。去年(2018年),台北市文化局審議通過,決定登錄為「聚落建築群」,並在同年認為應全區保留,這等於否定了政大原本的計畫
可惜政治大學以行政程序瑕疵為理由,提出訴願,法院裁定原處分撤銷,文化局需要重啟會勘和審議。而文化局也重新將化南新村列為暫定古蹟,有人怕政大可能會直接拆了聚落。賊覺得倒是不至於,政大作為台灣文科部門傑出的學校,人文關懷應是學校很重要的面向。作為台北市難得的學校宿舍,有住過不少大老,還是政大旁難得的綠意社區,政大何須跟他作對呢?
參考文獻:
化南新村國片取景處 規模比桃園眷村大
「憶南忘」展覽停辦 政大施壓? – 2144期
化南新村只留8棟 居民砲轟政大新法學院興建案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989051
戴吾明觀點:請珍惜化南新村對政大更可貴的價值
50年代的日常風景:化南新村保存之爭
化南新村:日常風景保存運動 尋找新舊並存的可能
從1960到2016年:化南新村未完結的故事
化南新村 端傳媒
以影像促成保存:化南新村的故事
【Campus】南忘故人,再建新村:走訪政大化南新村
https://www.wix.com/dashboard/d9dd7fd6-4c43-4e80-8a98-5e2b9938179a/blog/5d0258da960c5c001638e1b0/edit
「政治大學化南新村」登錄聚落建築群公聽會會議紀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