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E THIEF OF PLACES
地方賊1106無字.png

​地方賊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 作家相片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賊 部落 #台東縣台東市] 走「鹿」偷走射馬干部落以舊創新的各種可能



*走部落看木雕,聆聽部落遷徙的傳說


#射馬干Kasavakan部落 位於台東市西南方,快靠近知本的橋仔頭,賊賊之前曾經寫過知本兩家戲院的故事,沒想到射馬干離她們這麼近。太久沒有來台東,忽然忘記知本不是鄉鎮,只是台東市一個小地名。有趣的是,知本市區和火車站位於台東市;知本溫泉則是在卑南鄉,真會讓人錯亂。射馬干部落在國民黨政府來台後,改稱為 #建和 ,整個里有六個聚落,以下建和(新社)最大,居民以卑南族為主。


根據部落的口述歷史記載,射馬干部落與卡大地布社(知本)為姊弟部落。射馬干社的創社人杜姑(Tuku)為卡大地布社的開創者西哈西浩(Sihasihau)的姊姊。那時卡大地布社住在高處,看得比較遠,當敵人入侵時,可以保護下方的射馬干社,一種弟弟保護姊姊的親情。後來射馬干社遷移至知本溪上游定居,直到第十六代子孫因卡大地布社族人的勸說下,才搬到Savasavak 一座山谷。


當時取這個名字除了savakan就是深谷的意思外,也為了紀念那時候與知本部落分開的歷史。射馬干的先祖也有與荷蘭人相遇的經驗,他們在山谷間看著航行在太平洋上逐漸靠岸的船隻。後來又輾轉遷到一處稱為kalkalan的池塘旁定居。不過在kalkalan居住時,族人常發生衝突,便再度遷移至現在稱為建東的地方。光緒年間,洪姓漢人前來射馬干涉居住,並曾有子孫擔任過清代的通事。


大正三年(1914年)射馬干部落發生水災,部落再次遷徙到建和社區後方部落。昭和四年(1929年)日本人為方便管理東南方的原住民部落,便將山區的社馬干族人統一集中到舊稱新社的地方,且禁止漢人隨意進入,因而漢人就只能住在部落外圍地區。因為是日本政府所規劃的部落,可以看到道路與土地配置成棋盤式規劃,每一戶的面積幾乎相同,很像來到日本的小村莊。


南島語族許多傳說故事都與「遷徙」過程相關,賊賊也滿喜歡聽這些移動的故事。查了一下資料,射馬干的頭目哈古曾說,部落有十八次遷徙的紀錄,這與部落尊重大自然的性格有關。為了等待過去開墾的土壤恢復地力,所以不斷遷移,還有一個禮讓蝦子而遷移的可愛小故事。倒是滿好奇,如果沒有日本人的集體遷移政策,射馬干會遷移到哪裡。


講完了射馬干簡短的類遊牧故事,大家應該會好奇照片怎麼都是帶有奇幻色彩的藝術作品呢?這其實是射馬干部落的特色,路口放置著醒目的木雕作品。這些木雕都出自於部落族人之手,作品也都承載著部落的口傳故事。如果有機會參加射馬干的導覽,不妨多問關於這些木雕意涵的問題,也許能從中瞭解射馬干的世界觀。


如果稍微注意這些木雕,會發現有的新,有的舊。事實上,部落在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開始就接受了當時還是文建會的文化部「振興地方傳統產業計畫」補助,設立建和木雕藝術村。由本身就是雕刻家的頭目哈古指導部落居民從事木雕創作,發展至今成為東部特別的木雕部落。有趣的是,木雕本身並不是卑南族的傳統文化,但在這個外來習得的手工藝與射馬干的傳說結合下,讓故事能夠延續下去。



*草地便當吃出部落新價值


過了二十年,有些木雕作品已經老舊,在新的計劃下,部落開始重新製作木雕,讓這些藝術品有新風貌。除了新木雕作品設置的計畫外,部落也透過一些政府的輔導方案,讓部落的產業發展更加永續,像是在 #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計畫 的陪伴下,他們推出了部落草地便當、以及部落導覽等特色遊程,讓遊客能夠從部落空間以及餐飲的角度,認識這個被主流觀光地圖忽略的地方。


部落草地便當讓賊賊認識了平常在都市不會碰觸的食材,像是上面照片的植物 #黃荊 ,就被部落廚房拿來調配出黃荊風味的紅茶,我敢說這是賊喝過最好喝的紅茶。黃荊是什麼呢?古時候常說披荊斬棘的荊其實就是這種植物,所以在荒地還滿常見的。而卑南族在傳統上,將黃荊用來消炎止痛及驅蟲,這些原住民傳統智慧真的需要好好學習。另外一個認識到的植物是 #荖葉 ,都市人最常看到荖這個字應該是在檳榔攤吧


荖葉常被認為是致癌植物,因為她與檳榔關係到密不可分的地步。近年開始有學者將荖葉獨立出來推廣,畢竟她是台東很重要的經濟作物。因此,才有立法委員在立院提案,要將荖葉的進口關稅提高,來保護台東這個因檳榔而衰落的夕陽產業。除了是台東重要農作物外,荖葉他本身就是具有保健效果的植物,現在台東已經出現不少以荖葉標榜的特色產品,像在射馬干部落這間荖葉雞排。


來介紹射馬干部落推出的草地便當,便當的Logo以卑南族特色的花環為設計,主食包括pinarupu,一種月桃葉包裹的傳統米果、pinavulas(血桐葉包裹的傳統米粿),再加上傳統醃肉和野菜料理。這營養價值高的餐盒,也是部落長者們每天中午所吃的共享便當。也開放一般民眾訂購,滿十個即可外送,好羨慕台東市的朋友啊!賊賊吃台北的健康營養餐已經吃到麻痺,可是這個草地便當真的美味又營養。


*老屋新生下的族群力量


部落裡幾乎都是戰後的建築,但有些閒置房舍也被拿來作為部落公共事務使用。像在知本國中旁邊有幾間平樓,再重新整理過後,成為部落廚房。前面提到的部落便當也是從這裡出餐,不過依據要求還是分成部落和營利的。部落會選擇以餐飲作為計畫重點,是因為居民多數職業是廚師,既然大家這麼會煮,就煮吧!不過要煮這麼大量,光是靠採集野菜也很困難,未來部落也希望能有自己的野菜園地。


除了街頭、轉角會讓人想駐足思考那到底是什麼故事的精彩木雕外,部落牆面上也有色彩鮮豔的圖騰板雕,真是羨慕這些部落朋友傑出的藝術天份啊!部落導覽時經過這間民宅外,除了板雕,還有看起來隨意生長,但應該是有經過整理的綠草枝芽。而在牆上放了一台藍色腳踏車,簡單就形成了部落特殊的裝置藝術。無論是誰經過這個轉角風景,都會很期待接下來會看到什麼樣的空間吧,十足懶人漫遊。


前面有說到,日治時期部落居民被遷到山下,每人被分配到差不多面積的土地,所以在射馬干看到的家屋坪數都挺相近。有時候看到比較小的,可能就是轉賣或分家?而這棟漆了一隻藍色大鹿的建築,在部落裡算是比較大型的建築了。這過去是一個閒置空間,未來她將搖身一變成為部落青年、工藝師的夢想基地。從原本養育鹿隻的鹿寮,轉型為孵化部落夢想家的社區新空間。


「鹿」對射馬干部落有重要的意義,前面有提到的《神鹿與公主》的口傳故事。而現在內部仍在打造的社區空間,過去曾是要發展鹿茸產業的「鹿寮」,後來又改養黃牛,最後變成養蠶提供蠶絲的地方。雖然換了三種產業,但這個空間只持續了十年就停止運作,想見那時候在東部發展還真不容易。這間鹿寮背後有賊賊最喜歡聽到的族群故事,而不只是部落產業發展變遷這麼簡單而已。


來這裡開鹿寮的是一位客家人,雖然生意沒有做很久,但這塊地畢竟也是買來的,就這樣放著。部落青年想要尋找一個部落青年的展示、交流空間,原本沒有想到可以跟這位客家大哥借空間整修。畢竟外界對客家人可能都有比較節儉的想法,有一次部落阿姨就把年輕人推到地主前面。沒想到大哥一口就答應,也成就了這個承擔著部落青年夢想的空間,希望趕快看到整修好的樣子啊


歡迎大家到台東時,不妨來這個靠近知本的卑南族部落走走,甚至參加導覽和訂購草地便當

可以搜尋:


臉書【Kasavakan部落草地便當】

協會電話:08-9511578

聯絡窗口:專案經理 潘晨綱先生

(洽詢草地部落便當、黃荊紅茶和套裝行程)



1,215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