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E THIEF OF PLACES
地方賊1106無字.png

​地方賊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 作家相片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部落 #馬遠部落] 偷走森林中,傳來布農杵音的秘境餐桌 #瑞穗鄉 Ruisui Township / 花蓮縣 Hualien County


這陣子和東部滿有緣的,雙十連假才與賊爸環島,那時特別開進瑞穗市區看看,來過瑞穗這麼多次還沒有進到市區過。這次參加「馬遠部落」的行程,則是讓賊有機會起了大早,騎腳踏車看看瑞穗市區。這就留待下次瑞穗的文章再與大家分享吧,這篇文章要聚焦在位於萬榮鄉的「馬遠部落」。


賊賊這次參與了由交通部觀光局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主辦,雅比斯國際創意策略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的「2019縱谷原遊會」,透過時下最流行的餐桌部落,結合部落的文化,讓遊人能從餐桌吃出部落的味道。其實飲食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但要如何讓遊人體現,真的滿考驗部落以及執行單位的工夫。前陣子才參加了海端鄉崁頂部落的鞦韆餐桌,那金黃色的美好真的讓賊難以忘壞,而這場馬遠餐桌則是綠到,讓我忘記都市的煩憂。


就讓賊的文字,帶你偷走這場馬遠部落的森林杵音餐桌吧!



與上一篇賊賊分享的崁頂部落一樣,馬遠部落也是需要專程去的部落。後面倚靠著連綿的山脈,除了步行之外,沒有任何道路可以開車再往西走下去。東邊藉著富源溪與有火車站及台九線經過的富源客家庄相望;北邊也是隔著富源溪,則有著名的觀光景點「蝴蝶谷」。雖然附近有富源森林遊樂區,但應該很少遊人會來到馬遠部落,甚至是經過吧!


不管怎樣,賊賊還是來了,而且收穫與感動滿滿,有機會也希望能夠參與馬遠部落的布農族祭典。雖然馬遠部落離富源火車站比較近,但富源班次比較少,車子還是從另一個大站「瑞穗」來接我們。與瑞穗火車站相距沒有很遠,差不多十五分鐘的車程就抵達馬遠部落了。一下車,部落的長老們就穿戴整齊,在集會所前面成排列隊,迎接我們這些對部落還沒有特別了解的遊人們。


在參與者都入席後,迎接我們的是布農族傳統的「杵音」。小米是布農族傳統的旱作,之前在崁頂的文章中有提過,而在採收的時候,家戶傳來此起彼落舂米的聲響。這種勞動力與土地共生的音樂,配合著布農族自身發想的旋律與曲調,結合成特殊的杵音文化。木杵就類似拍子,而歌聲就是旋律,覺得這樣的節奏很適合拿來當編曲家的素材。


聽完部落長者們精彩的杵音表演後,我們便進到後方用竹編搭蓋的小屋,這間小屋是馬遠部落的文物展示館。在裡面可以看到馬遠部落比較傳統的廚具,以及寢具,還有一些頭骨。放心,這裡沒有人的頭骨,都是一些小動物的頭蓋,村長也跟我們介紹每一隻頭蓋骨的動物,像是有山羌、飛鼠等。下面展示館則有一些布農族的首飾,有機會來馬遠,也許可以走進文物館看看。


接下來就是上午的重頭戲「跑關」,分成三組去認識不同的馬遠部落/布農族的文化。賊們第一站是在馬遠國小前面的階梯,背誦布農族的畫曆。之前賊賊在崁頂部落的文章,對這畫曆有稍微的介紹,也就是透過一些布農族的文字講述一年中,重要的農作與祭儀的關係。第二次看到這些符號覺得挺熟悉的,覺得布農族可以拿這些符號來做很多美學設計的變化。


第二關是在國小的司令台內,吟唱布農族的傳統歌謠「螞蟻搬動」。進到國小校園裡面,令賊驚艷的不只有群山環繞下的校園環境,還有校舍建築的逗趣彩繪。司令台上面畫了許多可愛的貓頭鷹,部落姊姊跟我們說,貓頭鷹是布農族的送子鳥。如果部落族人聽到有戶人家有貓頭鷹的叫聲,就代表那戶人家有很大的機會要生孕,所以布農族對貓頭鷹很尊重。


這首螞蟻搬動也滿有趣的,大意是敘述一隻螞蟻想要搬動一粒花生,因為搬不動就摔跤了,童謠就是這麼簡單且樸實無華。可能背後有一些關於族群的比喻,只是賊沒有意會出來。當然,不只是吟誦歌詞這麼簡單,配上動作就更有趣了,到現在腦袋中還盤旋著螞蟻搬動的曲調。話說印尼文和布農族語言有些地方滿相似的,像是家和他。



結束了早上在部落內的故事分享行程,接著便驅車前往中午進行「森林杵音餐桌」的地方。接駁車駛離部落,開向附近的產業道路,最後停車在一處無法再往前的山坡。早先就被提醒會有一段爬山的過程,看看行程表,賊以為會是在下午造訪阿凡達秘境時,沒想到在午餐前就要先到另一處秘境「榕樹巨林」。這也是要走一段山坡,要吃午餐,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有了上次崁頂的訓練,這次的小爬山對賊來說很輕而易舉,似乎雅比斯的朋友們,在跟部落合作的過程中,也都學會了很厲害的爬山技巧。在進山的過程中,會看到這裡豐富的林相。在一處被大榕樹所遮蓋的天空下,我們稍微在這邊停留,因為等等要爬上去近觀榕樹(這樣講應該是對的吧!?),我們先在它下面好好感受被巨榕環抱的感覺。



其實這趟路還滿好走的,畢竟這是馬遠部落的朋友與之前工作營來訪的遊人共同合作的成果,能夠這麼輕易到達這森林,就是前人種「樹」的成果啊!因為大榕樹是在山坡之下,在榕樹根的後方還形成一座小小的洞,部落如果在打獵時碰到風雨,或者想要休息時,那個小洞就是一個好地方。感覺可以鋪張毯子,在裡面好好睡覺,吸收芬多精。



總算爬到巨大榕樹的下方了,在這裡有一個小小的平台,過去是部落族人休息的地方,在這趟行程則轉變為森林杵音餐桌的場地。賊還以為只是來看榕樹而已,沒想到是是要在這進行餐桌遊程,覺得滿驚喜的。相較於上次不用爬山的崁頂鞦韆餐桌,這次參與者是先經過一場的爬坡,才到達餐桌進行處,但更為辛苦的是那些搬運餐食和佈置的族人與工作人員們。


在森林中吃餐桌真的是很特別的經驗,雖然一些植物和大石頭是經過搬運和設計巧思的,但一切看起來都很自然,與原本的森林環境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座位旁擺著歡迎我們努力爬上來的茶水以及環保的餐具,還有一個畫有杵音的袋子,真的很貼心! 坐在巨石上面野餐真的有阿凡達的氛圍,好像隨時都會有藍星人來與賊共同享用野食,然後旁邊的蕨類植物會說話之類的(想當然沒有發生)。


反倒是有部落的年輕人在大樹下唱起歌來,這位年輕人叫詠恩,可別想看馬遠這個部落,在民國一百零五年(2016年) 馬詠恩與農男樂團可是入圍金曲獎最佳原住民歌手和專輯咧,查了一下,那屆入圍可是相當競爭。詠恩感覺有一點害羞,但只要一唱歌卻有奪走大家的目光,的確是森林中很有質感的享受,音樂結合故事真的很吸引地方賊啊!


這次餐桌的菜餚顏色搭配的很巧妙,幾乎是以青綠色為基準,但用一些金黃色的食物做點綴,看起來高貴卻很健康。上面看起來像是檳榔的食物,裡面似乎是剝筍子,包起來的造型真的會讓人以為是檳榔,可以假裝跟別人說自己在吃檳榔,還滿好玩的。右邊這一道則是小米,來到布農族部落一定要嚐嚐小米啊!這是賊上次在崁頂部落學到的知識。


當然,有了米食還要有肉相伴啊!雖然賊賊算是半素,但看到這麼大塊的雞肉,還是食指大動阿,而且烤的還真好吃,還滿好奇在這麼大的森林中,怎麼烤出這麼好吃的一塊肉。就像前面所說的,每一道菜都會有金黃色做點綴,這裡的金黃色則是烤地瓜。雖然只是簡單的四、五樣菜,卻能看出結成歡迎的心意。




享用完帶有部落情感的精緻佳餚後,詠恩帶我們到秘徑旁的富源溪。我們或站或坐在溪水澗流而過的碎石堆上,詠恩慢慢地說出部落遷徙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翻山越嶺去尋回部落過去的流動記憶。遙望著前方森林的巨石與叢林,很難想像那長達十天的關門古道路程是多麽艱辛,卻可以從詠恩的話語中去體會,當他看到先人過去石板聚落的慷慨激昂。


部落年輕人他們從馬遠走回丹大,沿路探尋先人居住過的痕跡,讓我想到「溯源」二字,這真的是順著河水尋回源頭的最佳寫照。雖然詠恩說,布農族不像阿美族是個親近水的族群,他們比較怕水。也使他們在順著山的稜線遷徙時,聚落都沒有離水太近,但我想詠恩是謙虛了。能夠在山林之中穿梭,怎能與水不接近呢?畢竟山與水是交融再一起的,就像那美麗又奇幻的七彩湖一樣。

秘境探索這一部分,應該是馬遠部落行程中,在宣傳照片中最吸引遊人的地方。可惜因為前陣子的豪雨,讓整個地貌變得跟之前不一樣。雖然沒有之前那麼容易到達,也沒有那麼壯闊,但大家還是義無反顧地爬上去,想看那僅存的小潭和瀑布。即使天公不作美,但微涼秋意下的山林野溪,還是讓人心頭有點悸動,感謝馬遠部落的精彩,讓我們能對大自然有所敬畏。



224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