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E THIEF OF PLACES
地方賊1106無字.png

​地方賊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作家相片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襲產] 偷走屬於台灣那年代的委託行記憶

已更新:2020年9月21日



很榮幸接到 #基隆城市劇場行動 的邀請,能夠攥寫台灣一些地方曾經存在過的委託行。這也與他們十月底的演出相呼應。有一場由慾望劇團所表演的劇作《時·行過的所在》講委託行的故事,表演場地也在委託行。文字和劇作有它不同的魅力,稍微看賊賊對委託行的介紹,再看城市劇場,或許會對委託行有不同的感受。著迷於那現在看起來很絕代風華的空間,特別是那些現在可能已不存在的角色。


不知道現在有多少年輕人知道「委託行」這名詞,即使賊賊這個九零前,是在基隆做研究時才無意踏進委託行,逐漸認識這神秘又獨特的場域。近年,基隆市政府積極修復文化襲產,振興某些舊的商圈,委託行便是其中之一,蘊含著基隆與城市的關係,象徵著港口城市的獨特存在。

現在的委託行大部分為純住家,有幾間新興的餐飲店進駐,但真正的改變還沒到來。在這之前,還能夠看到幾間還從事委託行生意的老店家,碩果僅存的展示著他們所販賣的舶來商品。

要了解委託行,必須先瞭解他的歷史,畢竟他是一個時代的產物,這與冷戰期間的兩個戰爭,韓戰與越戰有關外;也涉及到國民黨政府遷台後,特殊的外交與國際貿易關係。要提到委託行這種消費空間,也必須先講一個名詞叫「舶來品」。舶指船運的意思,空運還不興盛時,經由海運輸入的商品就是「舶來品」。


國民黨政府來台後,面臨的是一個戰爭後的國家,生產停頓、物資嚴重缺乏、通貨膨脹,還有兩百萬的大量移民。冷戰在東亞的第一槍「韓戰」接著爆發,日本和琉球成為美軍的第一補給站,日本經濟轉好,民生所需和消費用品提升,一些舊衣被汰換。以我們現在的舊衣回收行動來思考,那時日本淘汰的舊衣質料還不錯,會轉運至當時算是窮國的台灣。舊衣則率先流入基隆港,而成為舶來品。


一開始這種舊衣市場稱為「估衣市場」,全台灣各地大城市都曾出現過估衣市場,畢竟衣服也是重要日常需求之一。估衣市場為後來的委託行起了個頭,基隆的估衣街是原本政府所規劃的「第一攤販區」,大概是在孝一路23巷的位置。而當時的第二攤販區則是現在被規劃為牛仔街的自來街。雖然與過去相比,衰退了不少,但還是有幾間賣牛仔服飾和軍衣的店家,而且還可以問到過去估衣市場的故事。


在自來街高速公路橋下,有一位修錶的老先生,從嘉義北上基隆當修鐘錶的學徒,也有六十年左右,說是最了解這條街的演變也不為過。從嘉義北上基隆當修鐘錶的學徒,還買了橋下的店面,就這樣默默走了一甲子。阿伯一句「基隆變化真的很大」,雖然是講整座城市,卻也道盡了牛仔街的興衰。可能念舊個性使然,即使牛仔街上的攤商一個一個歇業,甚至阿伯早已超過退休年齡,也捨不得離開高架橋下小小的攤位。


前面說到,委託行初始於估衣市場,原本只是船員私自帶回來賣,後來逐漸正式化,甚至形成了商場,這與台灣的經濟和觀光限制有關。在威權時代,台灣人出國並不容易,在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才開放出國觀光。不過隨著台灣經濟發展,台灣人對生活的要求隨之而升,而讓「委託」這件事逐漸成為一有龐大商機的生意。再者,韓戰過後的越戰,台灣轉為美國重要補給站之一,美軍軍艦的抵台帶來不少國外物資,委託行也順勢成長。


第三,港邊的孝三路、孝四路開了不少酒吧、茶室,美軍能夠在港邊進行消遣。軍人們不僅為委託行帶來商品,也會在委託行採購。最後,基隆港邊就是鐵路的便利交通,方便基隆委託行作為中介者,將貨物運上火車送至中南部其他委託行或客人,這在等等的案例會提到。所以從船員到俗稱海蟑螂的仲介,到委託行,再到其他地方委託行,最後轉嫁到顧客身上,其實都已經轉了幾手,價格當然也高漲。


民國五十年(1961年)到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是基隆委託行的興盛期,估衣巷消失,牛仔街也被邊緣化,甚至成為委託行附屬地,也可以說區隔成販賣二手或牛仔衣物,而委託行商圈則是販賣高級的舶來品。委託行曾分佈在忠一到忠四路,孝一、孝二路、信一路等。委託行商家用玻璃櫥櫃展示著有錢人渴望的外國商品,在那貧富還很懸殊的社會,能到委託行消費,真的代表家中經濟狀況不錯了。


在估衣巷時期,只是以帆布搭蓋的小攤放模式。後來的委託行時期,商家陸續租賃一樓店面營業。生意興隆後,便將樓上也買下來,一樓當店家,二樓則裝潢成住家,形成店舖形式。委託行的衰落與政府開放海外觀光,再加上大型百貨公司進駐,買國外商品已不用透過委託行而導致生意下滑。現在委託行僅剩下忠一路、孝一路、孝二路的委託行商圈。就像牛仔街一樣,當商圈只剩下回憶時,政府能做的就是靠懷舊來振興。


賊其實去過基隆委託行四、五次了,這對我這種沒經歷過委託行時期的年輕人(應該還算吧!?)算是很新鮮的地方。特別是樓房上面的頂棚,白天光線透下來時,採光非常好,而且照起來很舒服。雖然近年基隆下雨的天數已經不多,但過去作為雨都,有能夠避雨的地方逛街確實很重要。同樣的情形可以見等等會提到的高雄鹽埕和晴光商圈,但真心覺得基隆委託行光影交織的畫面比較好拍。


委託行不少店面都有招牌無營業,或是有營業無市,不過這都只是我作為觀光客的觀察。其實不少委託行在百貨公司或網路市場當道下,還是找到經營之路,或是做老顧客生意,挺像菜市場的求生之道。不過後面到委託行時,其實有注意到幾間新的店家進駐商圈,不同於過去賣舶來品,有的賣傳統割包,還有咖啡店。市政府也力推委託行的轉型,這特殊場域結合著港口文化,甚至成為拍戲取景及樂團、舞團展演的地方,就像「基隆城市劇場行動」一樣



除了基隆港之外,日治時期另一個大規模造港的地方就是高雄,進而形成另一座港口城市。即使到現在,高雄港的吞吐量不只是台灣第一,就從世界排名來看也是很可觀。高雄作為一個沿海城市的開發從旗津開始,日治時期高雄港興築後,現在當紅的哈瑪星地區與旗津護別苗頭。打狗火車站為了配合高雄港南移到哈瑪星地區,哈瑪星也順勢成為打狗的行政中心。


熱鬧的市街除了哈瑪星外,旁邊的鹽埕也因臨港逐漸發展成商業區,日治後期甚至把市役所遷到鹽埕。國民黨政府來台後,中美冷戰關係,高雄作為美軍艦隊的補給地點,鹽埕成為美軍下船後消費的地方。因而能維持它的繁榮到七零年代,才被大港埔地區取代。有關於大港埔的文章可以看之前的文章,這篇讓我們講講「鹽埕」。鹽埕市場挺長的,蔓延幾公里吧,有點像日本的商業街,過去可是委託行林立的地方。


可能大家都聽過新崛江,有新就有舊,早期的「崛江」位於在鹽埕地區。過去鹽埕這裡都是鹽田,地名因此而生。愛河支流「後壁港」流經聚落,日本人在市區改正後,將鹽田化為道路,後壁港成為一條排水溝。戰後,大量移民湧進港邊的繁華市街鹽埕,為了解決商業用地不足的問題。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市政府將排水溝鋪上蓋,搭建一排商店街,分租給攤商。


大溝頂總共有七座不同商場連結,包括興華、七賢、富野、大公、新樂集中商場,高市鹽埕第一公有零售市場,以及堀江商場第二街、第三街。與基隆一樣扣連上台灣當時的政治情境,堀江商場因臨近高雄港,船員長攜帶外國商品與在地人進行交易,包括東亞、東南亞、香港等地的水貨便在此交易,進而有許多委託行開設在此。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原本的帆布市場才加蓋為有頂棚的商場。


與基隆委託行衰退的情境稍微不同,雖然高雄也有台灣經濟開放的因素,但最主要還是行政中心以及商圈遷移,而有了新堀江的發展,鹽埕這邊的堀江市場進而衰退。倒是堀江商場也有年輕人開始進駐,不過一開始他們選擇入場的是菜市場中的一個攤販,後來才擴及到其他菜市場。雖然基隆與高雄的委託行商場有相似性,但實際走過還是看得出差別,再請大家分享給賊賊感覺囉!



當初會做各地委託行的搜集與調查,其實與在虎尾看到這間「孔雀委託行」有關。上面寫著歐美食品百貨,還標明著貨真價實,看來當時的顧客也很害怕買到假水貨,與現在的網拍一樣。虎尾這間委託行已經很老了,近年也貼著頂讓招牌很久,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消失。其實台灣各地都有委託行存在過,像是桃園大廟前、嘉義大通商圈、台南的友愛街等。


稍微問了一下各地的朋友,大部分都不知道哪裡曾出現過委託行,只怪我們太年輕了。好險最近認識一位光影設計師,小時候就住在大稻埕,從他那裡得知了大稻埕委託行的消息。他表示在延平北路上過去有不少間委託行,還記得一間名為「澤民行」的委託行就在他家店面。或許在其他地方,不一定會像基隆一樣冠上委託行的名字,而只是取商號也不一定。


他也還記得奶奶過去至委託行買舶來品的場景,並指出延平北路上酒家的消費者是主要的客群,畢竟要買點好貨給店內的小姐,博取她歡心啊!這與基隆和高雄的委託行周邊其實挺類似。既然大稻埕有委託行,就讓賊好奇台北另外一座老城是「萬華」,有沒有委託行。根據三水食品花生行的老闆的說法,萬華委託行不多,多集中在康定路上,說不定西門町也有。


走完萬華與大稻埕,不妨往東走一點,來中山北路這裡的晴光市場,這裡有比大稻埕更近代的委託行故事。晴光市場在日治時期只是座菜市場,戰後美軍協防臺灣司令部於民國四十四年(1955年)成立,並在現為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土地設立總部。不過在更早之前,韓戰剛爆發的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美軍決定重新資助在台北的中民國政府,派遣「美國軍事援華顧問團」來台灣。


美軍顧問團來台後,原本是進駐總統府,後來遷移至信義路,後來又轉至中山北路與民族東路交叉口,也就是現在花博公園的位置。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國民黨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軍在台成立駐台美軍協防司令部,最高時期駐軍達兩萬人。既然美軍顧問團就在隔壁,基於地利之便,原本的菜市場店家開始改做其他的生意。



當時美軍及其眷屬的生活物資多由美軍福利社供應,這些外國日常用品被轉賣流入各家委託行,晴光市場便成為台北人買舶來品的大本營。因此,晴光市場的舶來品發展與基隆、高雄等港口城市不一樣,也不同於大稻埕或台灣其他地方轉賣基隆或高雄委託行商品的二次販賣,而是直接由駐台美軍所提供。在這裡可以看到不少舶來品或說水貨,像是香菸、香水、大衣,甚至國外雜誌都是熱門商品。


不過與興盛時的基隆與高雄鹽埕的委託行相同,鄰近酒吧的地域特性,也讓更多外國高檔進口貨以及消費者進到晴光市場裡來。附近的民權西路酒吧、俱樂部林立,提供了周圍各國大使館夜生活娛樂消遣的地方。就像金萬萬名店城,最早是中山區第一任區長黃逢時父親黃純青的居所,名為「晴園」。當時的市場名為真光市場,後來才借晴園之名改為晴光市場,而後晴園成為日本大使館,最後改建為金萬萬名店城,成為菲律賓移工聚集的地方。


即使在中美斷交美軍撤離後,因為台灣經濟水準的上升,晴光市場委託行的榮景還維持一段時間,直到市場發生大火。晴光市場現在已經找不到任何委託行的招牌,但問一下店家還是尋得到過去販賣舶來品的記憶,也有幾間店還在賣國外服飾、百貨。對了,中山北路上的「福利麵包」,過去是供應美軍麵包的特約商,這應該是晴光市場唯一留下的美軍時期襲產,這家的奶油大蒜麵包非常推!!!


---------------------------------------------------------------

活動宣傳


這絕對不是你們想的那種走光,而是《走・光》

2020基隆第二屆城市劇場行動《走・光》 - 劇場行動,不只是劃限於劇場的範圍裡。


希望我們一起藉由行動重新認識這座城市, 在認識這座城市的過程中,

能慢慢走向自己, 隨著步伐與感官的點滴,迎新自己心中的光。


一個夜晚時光x三齣小戲x一場基隆城市旅行

////// 《阿嬤的記憶開箱》 一位充滿故事的女人,留下的滿屋過往 演出|讀演劇人 編導|周翊誠


////// 《時·行過的所在》 一段曾經繁華的時空,追憶不及的委託行 演出|慾望劇團 編導|黃品文


////// 《什麼時候回來》 一個女孩成長的路上,複雜厭惡與愛的鄉愁 演出/編導|鄭絜真


更多演出資訊和活動,

購票這裡請 https://reurl.cc/m9v5oY


=========================

#演出場次

10/15(四)、10/16(五)、10/18(日)

10/23(五)、10/24(六)、10/25(日)

10/30(五)、10/31(六)、11/01(日)


#演出時間 19:30

#集合地點 金豆咖啡・品味迴廊 (基隆市仁愛區忠三路75號)

#購票請洽 兩廳院售票系統 https://reurl.cc/m9v5oY

指導單位|文化部、基隆市政府

主辦單位|基隆市文化局




參考文獻:

時尚與奢華的代名詞——「委託行」的輝煌年代

從荒野邊陲到優雅自在 天母

代購、選貨店不是新概念!阿嬤年代最時髦的潮流採購聖地

曾經瘋洋貨,委託行的輝煌年代

時尚與奢華的代名詞——「委託行」的輝煌年代

https://udn.com/news/story/12681/4360057

1,639 次查看0 則留言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