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都不怎麼敢寫台南的文章,畢竟古都太強大,不知道從何著手好,便決定從「台南鐵路東移」這個議題開始走起。其實之前地方賊的臉書,就分享過「台南文化守護行動聯盟」舉辦的小旅行,透過這些議題性臉書,讓遠在台北的賊,也能知道台南鐵路東移的脈絡。雖然之前他們很熱心邀請賊來參加活動,不過真的太忙,遲到八月才抽出時間來台南。
這回來台南,其實是跟著新竹縣文化局參訪台南博物館,了解他們的經營模式。不過醉翁之意不在酒,剛好住在台南大飯店的賊(就在火車站前面),就決定早起騎上 City Bike,去探訪那些台南鐵路東移後,沿線即將失去的地景。
這篇雖然是關於鐵路旁文化襲產的議題,但還是要稍微描述一下東移的歷史脈絡。「台南鐵路地下化」的爭議焦點在於交通部在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提出的「原軌版」,是將地下鐵軌設在現有地面鐵軌的下方;但這版本在民國九十八年(2009)進行修正,將地下鐵軌移到現有鐵軌東側,而稱為「東移版」。理論上來說,這兩版本都可以實現鐵路地下化,不過東移板卻讓徵收面積從0.387公頃擴大到3.03公頃,拆遷面積更多,所面臨的文化襲產威脅也更大。
因此,這短短的路程,就跟著賊賊偷走,鐵路地下化開工後,那些即將消失地景的故事:
沿北門路往南騎,在民族路交叉路口,往東便會看到「四維地下道」,地下道上的陸橋就是近期有超越千人連署保存的「壽陸橋」。應該有不少人想說,就只是普通的陸橋,到底有什麼好談保存的?或者有台南人會想說,這就是我日常走的四維地下道,與其他地方的涵洞或地下道有什麼差別。雖然我不想用每一個地下道都有其特殊景觀作為保存論述理由,但壽陸橋的確乘載了台南市民數十年的集體記憶。
壽陸橋建立於昭和五年(1930年),為何會有這橋名,其實也乘載了這裡日治時期的街町名「壽町」的歷史。當時橫跨的民族路,據說過去是在台南市區已消失的河流「德慶溪」水道的一部分。壽陸橋除了乘載地方意義之外,它也是台灣最早的立體化交通建設之一。這也是它為何會成為台南鐵路東移保存抗爭中,最指標意義的保存點。不過不少台南居民也認為四維地下道應該拆除,它終究是隔閡了鐵路兩旁的交通不便,這議題也許還有得調解,
過了四維地下道,應該要繼續貼著鐵路往南騎。第一次來到台南後站,就順著東寧路西段騎到九號公園,感覺自己離鐵路線越來越遠,才拿起手機 Google 回到前鋒路上,再一直騎到新樓醫院旁。新樓醫院對面就是已經消失,鐵路之後要東移的青年路232巷。這裡原本有新樓醫院停車場,後來因台南鐵道地下化工程而廢止。不過最近在進行水道工程時,發現疑似過去清代糖業文化的遺址,又暫停工程。
如果往裡面看,會看到堆起而成的紅色碎瓦片,被認為是清代府城糖業興盛時,製糖用的糖漏瓦罐,專門將紅糖練製成白糖。除此之外,還在這裡發現一些貝塚遺址文化層,所以是座混合層遺址,被稱為「崙仔頂」文化層。若非文化工作者緊急通報,工程可能就繼續進行,毀害探查清代糖業遺址的規模,以及該文化層歷史價值的可能。
再更早之前(差不多今年五月前),文化工作者就先發現了照片鐵皮下方這座「張家百年古井」,不過五月三日市政府就對尚未遷拆遷同意書的張家下斷水電的最後通牒,並準備當天強拆。好在文化工作者在那時向文化局申報該古井為文化資產,才讓拆遷作業暫時停止。這座古井的調查不僅可以彌補台南東區空缺的糖業產業史,也可以得知張家的家族史。
曾有文獻指出,大東門城內外為「糖間」的聚集地,但沒有清楚表明所在位置。崙仔頂街以北應為北郊蘇萬利的糖間,而南邊則為張家的糖間,商號稱為「吳通記」。張家從乾隆開始,便在這裡開枝散葉,形成一個大聚落。根據張家後代口述,古井旁的紅磚牆就是張家公廳的的牆面,過去張家是三進大宅院。不過在日治時期興建鐵路、南關線五分車經過,以及前鋒路通過,讓原本的大宅院消失。
後來因運糖河道淤積,再加上糖間產業的是為,明治三十年(1897年)張家後代將吳通記糖間、及空曠地租給英國醫師安彼得,開設西醫館,也就是現在的新樓醫院。因此,張家遲遲未簽下同意書,可能就是為了保留他們家族最後的遺跡,也就是那道古牆和古井吧!根據勘查,張家古井是以清代井磚所砌成,底下水源充沛,井壁也還留有坎梯,作為逃生及維修支用。可惜賊賊沒有目睹這個德慶溪最大支流的發源地真正樣貌。
雖然提報為文化資產,且文化處進行兩次會勘,但都認為無特色而不列冊追蹤,賊也覺得遺憾,畢竟這除了與台南清代糖業、張家歷史有關之外,也與台南的水文脫離不了關係。此外,文化工作者在檢查南鐵沿線地下水脈時,又發現一座日本時代的檢測井,長方形的井口設計極為特殊,這證明了南鐵沿線的土地曾經有德慶溪的支流通過,並匯聚成一個低窪的濕地湖泊。
文化工作者表示,日本時代在建立縱貫鐵道時,到了東門城外,並未採直線通過,而是轉了一個大彎,應該是為了迴避濕地湖泊,避免地層下陷,危及鐵道安全。而那座檢查井應為檢測當時地下水位變化所建置。從兩口井可以得知地下水位高地僅離地面約六公尺,但地下化工程卻要開挖製二十多公尺,這工程與水文之間的衝突顯而易見,所以南鐵的議題不僅是古蹟或居住權的議題,也包含這項工程的安全。
就像一位關心台南鐵路東移的姊姊所說,我來的不是時候,很多地方都被鐵皮圍欄關起來了。不過賊還是看到路就鑽,希望能在捕捉多一點,未來可能會被拆除的住宅記憶。不過被封起來的青年路232巷,好像變成附近居民運動的地方,畢竟不會有車干擾。在北門路南一書局、仁愛眼鏡那個平交道後方的青年路232巷已經被遮蓋起來,但從公寓後面的小巷還是可以到前面去,只是騎腳踏車會有點不便而已。
這棟混合型公寓,過去是「應元製藥廠」,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開始改建,為一、二樓店面,三、四、五為公寓的建築形式,算是台南市最早的住商混合型公寓。可以看到下面還有一些老招牌,感覺這一帶書局滿多的。原本南鐵東移,這棟公寓只要半拆,但後來變成全拆,也引發了爭議,也使這棟公寓現在呈現人去樓空的景象。其實有些人是不同意拆遷的,但卻被落上了釘子戶的罪名,也讓外人不懂為什麼他們不同意這項公共工程。
除了土地分配不平均,未符合土地正義原則有關,鐵工處和市政府的不協調,也讓只是住在這裡的居民對鐵路東移的政策無所適從。反正這裡在五月底就宣告全線封路,即使未同意拆遷的居民,也只能繞道返家,那或者趕快地下化會比較好一點。除了居民之外,新樓醫院前面的地藏王菩薩小廟,原本也要被拆除,神像就地火化,後來在民眾奔波下,移駕到中西區的萬福庵。
可惜的是 蘇丁受醫生老宅和鐵路極西點都未能保留,其實寫這篇只是想記錄我所看到的沿線鐵道地景,我不否認地下化對大多數台南人來說是有需求的,然而文化保存與現代建設該如何取得平衡,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