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墳墓,有人發現地方賊的新加坡系列,已經第三篇講墳墓了嗎?當然,鬼月就是要談跟「死亡」有關係的襲產或地景,賊才不管讀者們害不害怕咧(任性貌)。但應該還是有人想問地方賊在新加坡怎麼這麼愛闖進墓園啊!?賊就來說明一下,應該說「暗黑襲產」(之前文山區賴氏萬獸塔那篇文有稍微解釋概念)是地方賊在讀碩士班時,滿喜歡的一門課,出去玩也會特別留意與暗黑記憶有關的地方。而在新加坡,因為二戰日本佔領的關係,有許多與二戰相關的暗黑襲產(之前賊有一篇文章就是在講樟宜地區的二戰襲產),而有特殊背景的墓園也算是新加坡常出現的暗黑襲產類型。
話說日本明治維新後,有不少商人到世界各地經商,以及二戰日本軍對各地的侵略,在(東)南亞許多國家都能找到日本人的墓,像香港、印度、馬來西亞。在台灣也有不少日本墓,例如花蓮縣壽豐鄉豐田村在日治時代是移民村,村中也找得到日本人墓園,也被花蓮縣文化局列為文化資產。至於全東南亞最大的日本人墓園則是在新加坡,也就是文章要談的墓園,但會有這麼一座墓園其實與一群日本女性有關的故事。
在日本人墓園埋葬著一群早在19世紀後期,就先來到新加坡謀生的「女性」。當時,日本正值明治維新之際,國力仍未如二戰時那麼強盛,多數人民依然窮困,特別是農村地區。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則因英國殖民統治,再加上前者的轉口貿易,以及後者出產的橡膠和錫礦,相較於日本繁榮。因此,日本南部的長崎縣與熊本縣有大量女子到南洋從事性服務,賺錢維持家鄉的生計。這些女性被稱為南洋姊(karayuki-san)。
人到國外工作,相對應就會有「仲介」這個居中的行業產生,說難聽一點就是「人肉販子」。這些仲介們每年都要在家鄉找百位女性,來供應新加坡的需求。可能有些人是自願的,但絕大部分都是被騙去新加坡從事旅館工作,實際上卻是從事性服務,甚至剝削也是常態。當時,在南洋賣身工作的女子所寄回日本的匯款,是繼絲綢和煤炭後的日本第三大經濟支柱,也加速了日本的現代化,可說這些南洋姊也是明治維新的一大功臣,卻很少被提及。
新加坡的日本妓院多集中在武吉士區域,觀光客常去的馬來街(Malay Stree)、海南街(Hylam Street)以及武吉士街(Bugis Street),這些街道在過去統稱為日本街(ji poon koi)。從明治十年(1877年),馬來街僅有兩家日本妓院,到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新加坡有100多間妓院,在內做工的日本女子有將近七百位。明治維新後,日本經濟突飛猛進,於大正九年(1920年)以國恥為由,禁止女性在下南洋工作,但多數日本女子卻不願回家鄉,畢竟他們所做的工作不被日本社會所接受,回國會被歧視。
1930年代,日本經濟面臨大蕭條的考驗,又有不少女子下南洋賣身。這樣看來,在那個時代,女人成為拯救民族經濟的工具,但地位依然不被重視。二戰時,除了原本留在新加坡的南洋姊,再加上隨軍隊而來的軍妓,從事性服務的日本婦女在數量上達到高峰。然而,在日本戰敗投降後,這些南洋姊的處境十分尷尬,畢竟祖國曾經佔領過新加坡,英國政府則選擇將仍在新加坡的日本人全部遣返。賊其實滿想知道回日本的南洋姊,處境會是怎樣!?
再來要講到這座日本人墓園的故事。1888年,日本妓院老闆二木多賀治郎(左邊為其墓)發現,竟有日本人的遺體和動物遺骨葬在同處,便與澀谷吟今及中川菊三兩人聯名向英國殖民政府請願,希望將自己七公頃的橡膠園開闢日本人墓地,讓在新加坡死去的日本人能好好安葬。殖民地政府於1891年,批准了這塊地為日本人專屬墳場,一開始多是埋葬那些在新加坡過世的南洋姊。
明治維新後,下南洋展現祖國富國強兵的經濟實力的日本人越來越多,逝者也多葬在這座墓園。在二戰前,多數埋在日本人墓園的都是一般日本民眾,但也有些是日本進行遠洋軍訓練而身亡的軍人。
日本佔領新加坡時,有許多日本人南下從軍,在新加坡死去。因此,日軍控制這座墓園,並用來容納那些在二戰中被殺害的日本士兵,以及在樟宜監獄被處決的百位日本戰犯的屍體。此外,日本政府也成立愛國服務協會,負責日本軍人的喪禮服務。
日本投降後,墓園被關閉,無人聞問。直到1951年,新加坡與日本簽訂和平條約,日本人得以入境新加坡,才有人關心這座墓園。日本也向新加坡提出尋找戰爭遺骸的請求。日本政府更鼓勵民間能夠出資建立紀念碑,以紀念這些客死異鄉的日本人,並提供修復墓園的資金。1969年,新加坡政府將墓園交還給日本協會(the Japanese Association)所有,但從1973年開始,新加坡政府基於禁止墓園擴張政策,不再允許屍體埋葬於此。
與前篇所介紹的咖啡山一樣,如果不熟悉新加坡公車路線,那日本人墓園易達性也很低。墓園位在楊厝港大路(Yio Chu Kang Road)旁的小巷中,如果能搭公車到楊厝港路上的 Toho Green站,走個三分鐘就能到墓園了。如果只能搭地鐵,搭到新加坡東北線(紫色線)的高文(Kovan)地鐵站,無論從港灣、牛車水、小印度等熱門旅遊點來都很方便,只不過要走二十分鐘才到達墓園。
賊滿想比較從地鐵站走去日本人墓園,和從公車站牌行至前篇提到的咖啡山哪個比較痛苦。新加坡雖然不像台北這麼悶熱,但太陽也還是很曬,尤其兩段路幾乎都沒有綠蔭可以擋。不過日本人墓園周圍幾乎都是高級洋房組成的住宅區,其實滿想知道這裡的住戶,對社區內有一座異國墓園的想法是什麼。話說在日本人墓園附近有這麼一座草皮,賊查不到這裡的功用是什麼,有人知道可以跟我說。(提醒一下,小巷會彎來彎去,還有死路,最好看著google map走)。
在墓園的入口旁有一塊石磚,上面寫著「日本人墓地公園」,後方種滿了竹子,用一些象徵來塑造日本的意象。事實上,不需要這些意象,只要踏進墓園,映入眼簾列隊的六名使者,以及園中刻著日文的石碑,就會有置身日本的錯覺。墓園像是日本在新加坡的飛地一樣,除了很日本的意象外,排列整齊的墳墓、開粉紅花的樹,以及有定期修整的草皮,日本人在異國的墓園還是維持著日本的形象(雖然新加坡也挺乾淨)。
雖然遊人一定會懷疑自己是否時空錯亂跑到日本,但炎熱的天氣,和南洋的熱帶植栽還是提醒著拜訪者,我們正身處近赤道的新加坡。其實也滿讓賊好奇,這些葬於新加坡的日本人,活著時受得了新加坡無四季的氣候嗎?
雖然園區不大,但作為公園的日本人墓園,也有一張清楚且可愛的地圖,告訴拜訪者重要的點在哪。除了這張日文地圖外,大部分的解說牌都是日文與英文雙語。畢竟這是日本人墓園,會來這裡參訪和祭拜的大多是日本人。
日本人墓園早於1987年就被新加坡政府憲報為紀念公園。雖然在樟宜博物館中,對日本侵略新加坡這件事批評力度不小,但對這些客死異鄉的日本人,新加坡政府還是允許墓園存在,給予他們尊重。
話說成為一個「公園」,不知道新加坡政府設想是什麼,是開始注意到它的觀光潛力,還是為了避免附近居民說話。整個園區並不大,只有7公頃,據說有1,000多座墳,不過賊覺得好像沒有那麼多,畢竟墳墓也沒有很密集。
入口進去會先看到地藏王菩薩的六名使者,再來則是一尊被高放的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雖然在日本街頭很常見,是居民的守護神;但另一方面,祂也是位憐憫地獄眾生的神明。因此,在墓園也常看到地藏王菩薩的塑像,以保佑這些逝者能夠安息。
這一塊黑色的紀念碑,不只體積大,就連顏色都與其他紀念碑不同,因而格外顯眼。這紀念碑是為了紀念早期日本人在新加坡的領袖 中野光三先生。賊並沒有查到太多關於他的資訊,也許要請日文好的朋友幫幫忙了。不過他好像跟孫中山有一定程度的往來,因為新加坡晚晴園曾辦過《海外逢知音:孫中山、新加坡和日本》的展覽,就有展出他的物件。
若以日本軍來說,墓園內地位最崇高的便是南洋總司令寺內壽一的墓,可惜賊沒有拍到它的碑。他擔任總司令時,開始執行由山本五十六策劃的太平洋戰爭計劃,馬來亞之虎山下奉文便是其屬下。他從越南西貢直搗新加坡,讓整個東南亞陷入危機,也成功達到震驚世界的太平洋戰爭的規模。
來到墓園,還是得介紹一下墓。雖然大多數的墓都是一致的水泥石板,但從石板上所刻的文字、墓碑大小、形狀,以及裝飾上的差異,仍能區辨逝者身前的階級。像這一區有一些比較小的墓碑,上面沒有刻上逝者真正的名字,而是寫著「信女」。被認為應是
那些南洋姊(karayuki-san)的墓,但也有人翻案指出,信女二字應是指日本人死後取的「戒名」。
其實這也有道理,因為有些信女的墓,相較其他軍人的墓更大,像右圖那比較高的,還有一扇鐵門的就是一座信女墓。若墓真的能反映一個人生前階級或財富,那這名信女來頭應該不小。
日本人墓園的墳墓都是朝向同一個方向,而且不是他們故鄉所在的東方,而是西方,面對的是面帶慈善的地藏王菩薩。
走到盡頭,還有一間「御堂」(MIDO),是給拜訪者參拜的空間。最初在1911年就有御堂的設置,但二戰後被摧毀,畢竟這是日本人的象徵。1960年,在戰後獲得墓園所有權的日本協會出資下,建立了第二代的御堂。同時,位於新加坡市區的兩間日本寺廟 日蓮宗妙法寺 以及 西本願寺被關閉,日本信徒只好聚集到御堂參拜。1985年,御堂再次重建,也就是現在的模樣。此外,日本協會認為這塊墓園不屬於任何的宗教,是對所有日本人開放的,所以被翻譯為MIDO,而非TERA。
和被認為是南洋姊或信女戒名的墓碑不同,上圖御堂旁的成排墓碑都是二戰期間逝去的日本士兵,他們都被刻上了官職和名字,例如「陸軍兵長西村XX之墓」。
在園中還有三塊是由日本戰俘,瞞著英國殖民政府製造的「戰爭慰靈碑」,分別是「陸海軍人軍屬留魂之碑」、「殉難烈士之碑」、以及「作業隊殉職者之碑」。
「陸海軍人軍屬留魂之碑」是紀念1942年攻佔先加坡戰死的士兵;「殉難烈士之碑」則紀念那些投降前夕自殺的軍人,以及戰後被處決的戰犯,而稱為「烈士」;「作業隊殉職者之碑」,作業隊是指那些戰後,被拘禁在戰俘營從事勞動而死的戰俘。三塊慰靈碑背後則有一根寫著「納骨一萬餘體」的柱子。
其實墓園內原本有座「忠靈塔」,是日本佔領新加坡後所設置,以安置陣亡士兵的骨灰。但在日本投降前夕,日軍便自行拆毀以免同胞的骨灰落入他人手中。現在在園區中,倒是有一塊頗有設計感的慰靈碑,以及納骨堂。
賊覺得雖然日本人墓園的墓碑,不像咖啡山有那麼多驚奇,它被擺放得很整齊、舒服,走在其中真的就像公園一樣。
如果有機會來到新加坡不妨來個墳墓之旅,新加坡還有好幾個有名的墳墓,賊都還沒介紹咧!透過這些墓園,遊人可以從中瞭解新加坡不同的故事,以及省思生與死的道理。
推薦文章:
http://bukitbrowntomb.blogspot.com/2014/04/blog-post.html
http://navalants.blogspot.com/2014/11/blog-post.html
參考文獻:
http://blog.sina.com.tw/lucy8249/article.php?entryid=632163
https://nmsmandarindocents.wordpress.com/2008/10/24/%E6%AD%BB%E4%B8%8D%E6%9C%9B%E4%B9%A1%E7%9A%84%E5%8D%97%E6%B4%8B%E5%A7%90/
http://navalants.blogspot.com/2013/12/ah-gu-and-karayuki-san-1-of-4.html
http://www.visitsingapore.com/see-do-singapore/history/memorials/japanese-cemetery-park/
https://remembersingapore.org/japanese-cemetery-par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