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館商圈一直都是賊滿常出現的地方,畢竟上學都會經過,也很常去那看電影。不過公館商圈周圍有三座曾經發生過保存爭議的聚落,大家知道嗎?其中一個是前一篇文章所提到的嘉禾新村、另一個便是已經轉型成為國際藝術村的「寶藏巖」,最後一個則是這一篇的主角「蟾蜍山」。
寶藏巖比較早進入保存運動,現在也已成為公館商圈的亮點,而嘉禾新村與蟾蜍山則是近年保存成功或失敗的案例,但也都將被歸納為「城南」這概念的景點,只是為了要怎麼運作,也還是爭議不斷。在這篇就讓我們先上蟾蜍山,雖然不一定看得到蟾蜍,卻難發現這裡特殊的聚落風情。
「蟾蜍山」這地方,賊來了也有五次左右,畢竟在學校附近,而且蟾蜍山的議題應該讀城鄉所的人都有稍微關注。保存議題發酵之時,賊賊也剛好進入城鄉所就讀。雖說是在學校附近,城鄉所在基隆路上的所館也比其他系館離蟾蜍山更近,但還是覺得那裡頗偏僻的。畢竟基隆路另外一側除了台科大學生應該很少人會經過吧!
更何況是台科大校區後面那些也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館舍,後來看了學校地圖才知道,原來台大校地有這麼大,連蟾蜍山都参了一角,我還以為只是和台科大的角力而已。不過賊竟然是今年五月才第一次參加蟾蜍山的導覽,之前都隨意走走或看展覽而已。真心覺得要實際聽好蟾蜍工作室的導覽,才能了解埋藏在蟾蜍山腳的動人故事,也才知道工作室到底生根這座山丘有多深。
蟾蜍山,又名內埔山,應該是台北市大安區與文山區的交界處,不過蟾蜍山下的煥民新村聚落是屬於大安區的範圍,所以大安社大也與好蟾蜍工作室辦了不少活動。蟾蜍山位於臺北盆地南邊的芳蘭山與寶藏巖(觀音山)之間,南邊則與仙跡岩對望,右邊這張圖就是從仙跡岩往蟾蜍山方向拍,城市後面的那座小山就是蟾蜍山,仙跡岩和蟾蜍山好像有不少小徑可以互通。
這是PTT文山版板友有告訴我的資訊啦!賊沒有實際上走過,蟾蜍山會有這個名字也與南邊的仙跡岩有很大關係。這是根據一個傳說,在古代公館地區有一隻蟾蜍怪,會危害百姓,呂洞賓便下凡在一座岩石上與蟾蜍怪鬥法。呂洞賓一用勁,力道太深以致留下腳印於仙跡岩。蟾蜍怪被降服後,變成岩石,就是今天蟾蜍山的位置。雖然這只是令人莞爾一笑的傳說,但卻造就兩座山獨特的山名。
蟾蜍山海拔128公尺,山區西邊屬於內政部警政署保安警察第七總隊萬盛山莊營區,山頂、北面、南面的福興隧道口為國防部空間作戰指揮部所在的「福興營區」,福興隧道貫穿蟾蜍山,連接大安區基隆路三段155巷與文山區福興路,可惜只有軍方才能使用。山上其他部分除聚落外,還有一些清代與日治時期以來的墳墓群。
在蟾蜍山上還有通訊塔,但在軍警單位管制區,無法隨意其門而入。空軍作戰指揮部福興營區,號稱是國軍最神秘的單位之一,裡頭的福興隧道,負責指揮台海空防第一線,管制戰機戰訓任務起降。因此,即使地圖上看得到,也曾經有民眾和議員倡議開通福興隧道,讓文山區和大安區的交通更便捷,但是都沒有下文。近年,福興營區也開始改建動工,更是讓福興隧道開通的可能性大幅下降。
在聚落旁,福興營區前的停車場有兩棵老樹,是蟾蜍山導覽必定會提到的重要自然資產,畢竟蟾蜍山聚落當初能躲過拆除危機,是因為這兩棵老樹必須補送樹保計劃而延後,也讓保存團體爭取到更多時間,讓蟾蜍山被指定為文化景觀。蟾蜍山因為軍方的限建,除了有人為的聚落外,也提供了生物很重要的棲所,所以蟾蜍山保存在生態資源這塊也頗為用心。
對了,也許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蟾蜍山在哪裡,就是在公館圓環那走基隆路旁邊的羅斯福路四段119巷,Google定位「蟾蜍山聚落文化中心」會比較準確。蟾蜍山旁連接另外一個小山頭,中間的小路羅斯福路四段119巷62弄就是過去清代公館古道的所在地,那時梘尾(景美)、新店若要走陸路到台北的話,都一定會經過蟾蜍山這個隘口。
也是因為這條古道,造就了「公館」這個地名。乾隆元年(1736年)為防止閩南籍移民與泰雅族發生衝突,並幫官府課稅納糧,便在蟾蜍山這裡設立租館,而後變成地名「公館」,也是這裡軍事地景的雛形。除了古道之外,乾隆年間,瑠公圳蟾蜍山分支的闢建提供了公館地區聚落生活所需的灌溉水源,也奠定這裡農業發展的基礎。如果看日治時期水源地的老照片,公館地區一望無際都是農田。
清代所發展的農業基礎,日治時期在蟾蜍山這裡設置了農業試驗所及相關廳舍,範圍遍及蟾蜍山周圍地帶,成為農業研發、品種改良及病蟲害研究的重鎮,也是農業現代化的濫觴。後來國民黨政府遷台,在蟾蜍山設立空軍作戰司令部。50年代韓戰爆發,國民黨政府以蟾蜍山為據點,美軍十三航空便在今台大管理學院停車場那成立台北通訊站,協助作戰。
為了安置眷戶,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蟾蜍山腳下規劃設置「克難甲、 乙、丙、丁」四個軍眷村。現在僅剩乙、丙村合併成的「煥民新村」,甲村現在成為公館國小所在地,丁村則全數遷離。蟾蜍山聚落興建時,部分的建築材料也來自十三航空隊。雖然戰爭早已離我們遠去,但建材也能保存那時的軍事記憶。不過當初分配到眷舍的軍人只有兩成,原本政府只有配給三十九棟在煥民新村。
其他沿著山坡興建的聚落,是1960年代前後為分配到眷村的軍眷所自立興建的。不只山中多了不少住宅人口,就連原本配給的煥民新村建築都因居住需求而擴大,這可以從他們自立營建的家屋之建材、結構和樣式來看,眷村空間隨著居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有機。這也是台灣少數仍留存列管眷村(煥民新村)以及自立營造眷村共生的聚落。
前面有提到蟾蜍山周圍在日治時代有農業試驗所等機構,現在還有一些機構留存。像這間位於由歐陽伯和鄭阿姨所住的家屋,就是過去蠶業改良場僅存的雙併建物,大概建於大正四年(1915年),現在被登錄為歷史建築。同時也登錄了農業試驗所僅存的宿舍,包括羅斯福路四段119巷70、74、76、92、94號,還有62弄3 號等五棟建築。
對了,70號可是「臺灣洋菇之父」胡開仁先生的住所,胡阿伯來台灣後在農試所工作,並在九份、金瓜石的廢棄礦坑和蟾蜍山的防空洞試驗種植洋菇,並外銷全球,這故事有成為這個農業試驗所宿舍群登錄為文化資產最好的故事。現在在聚落中的一些房舍,可以看到這棟建築物過去居住者的故事,在外頭還掛著用剪紙製作的家徽燈,晚上若點亮,可能會讓山頭看起來更動人。
這些家徽燈是民國一百零四年(2015年)剪紙藝術家陳治旭與好蟾蜍工作室,藉由台電的「A Different Light 給新溫羅汀一道不一樣的光」公共藝術計劃,藉由田野調查並運用牛奶盒製作家徽燈,每個家徽燈上都用剪紙方式去呈現不同家庭的故事。讓聚落中每一個家戶的故事能夠延續下去,也透過溫暖的亮光,細小卻火紅的改變了蟾蜍山的景觀。
賊也參加過幾次蟾蜍山的活動,蟾蜍山聚落的保存也算是台北近幾年滿有名的保存案例。因為鄰近台灣科技大學,在90年代蟾蜍山部分地區被劃為台科大擴建預定地,而國防部必須將煥民新村歸還給台科大。原本預計在民國一百零二年(2013年)拆除,但在居民有意識地先提出老樹保存下,眷村也才暫緩拆除,甚至後來全區登錄為文化景觀。
有趣的是,蟾蜍山在台北市區內獨特的山城地景,在八零年代曾吸引侯孝賢導演來此拍攝《尼羅河女兒》,在影中留下蟾蜍山八零年代的山光人情。侯導在電影藝術上的成就,甚至在保存運動期間來聲援,也讓蟾蜍山的保存論述更有力道。除了侯導之外,蟾蜍山特殊的邊緣特質,讓許多影像工作者、文字工作者都來聚落取景,甚至居住,要說蟾蜍山早成為藝術聚落可不為過。
前面有提到瑠公圳蟾蜍山分支流經此地,其實就是前面的羅斯福路四段119巷。瑠公圳自碧潭引水後,一路經過景美,而後在蟾蜍山分為三段流經台北盆地,其中瑠公圳的第一幹線流經聚落的前方,在過去是居民洗衣、戲水、釣魚的好地方,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兒歌,就好像蟾蜍山聚落過去有山有水的時光一樣。
雖然原本國防部極力反對將軍事區納入全區保存的範圍,但不少文資委員認為國防軍事安全若能配合文化景觀保存,將能更有效地保存當地不受開發破壞,只能幫國防部哭哭。目前蟾蜍山最前排多達十棟的歷史建築是由台科大管理維護,不過好像就放著給它爛,畢竟人家之前是想要建新校舍。第二排的煥民新村現在則由台北市文化局接手,進行修護。
之前幾次,賊都只有在展覽地區的煥民新村遊蕩,這次跟著導覽上來,才驚覺蟾蜍山真的滿像城市內的九份(雖然很不喜歡用別的地方來形容地方)。而在蟾蜍山工作室的努力下,可以發現這些聚落間有不少的可食地景,這些除了也都是工作室與住戶一起完成的課程,像現地共食、一家一菜、堆肥教學等,生活在蟾蜍山感覺更有趣了。
也許可以晚上來走走蟾蜍山,記得去年有一次到蟾蜍山是在晚上,那時文化局為了串連寶藏巖著名的光節,在蟾蜍山展出以「愛情故事」為主題的光作品。配合著那些家戶夫妻的家徽燈,以及攝影作品與微電影,再現了那戰爭刻苦日子,移居到蟾蜍山的移民們,如何遇見另一半,在這裡相守相依築家的故事。賊覺得這檔展覽非常有意思,可能還比寶藏巖的主展場要溫暖人心許多。
去年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推出了社區類的獎項,「蟾蜍山空間改造計畫」也獲得了去年的獎項。在廣場上所設計的這些看起來像家的展場,其實是配合用地限制,無法搭建永久性物體所設計的巧思。而好蟾蜍工作室也在往蟾蜍山生態聚落的方向走,希望以「社區營造、里山慢活」的概念來計劃聚落未來的發展。因此,他們也針對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動線和休憩空間做改造,畢竟動植物的生態與人的社區息息相關啊!
賊原本以為蟾蜍山聚落的範圍只有蟾蜍山廣場後,119巷62弄的東側,這次導覽鼎傑帶我們走上西側的小山丘,才發現原來這裡也有住人啊!這裡除了這棟白的發亮的建築外,其他都是一片綠,看得出來生態極為豐富。這也是為什麼好蟾蜍工作室一直想用里山的理念實踐在蟾蜍山的原因,畢竟在都市的我們對「生態」太不認識了,據說這裡還有山羌和白鼻心出沒喔!大家可以留心這些可愛的動物。
賊覺得這裡真的是公館商圈或大安區很棒的自然花園,而這一側的山丘就像聚落的瑰寶一樣,應該有不少住戶會來這裡散步、曬曬太陽吧!這裡不僅有座位,大樹下還有搖椅,坐在上面讓賊都不想跟著導覽走了,只想搖到睡著。雖然不知道蟾蜍山未來狀況會如何,會不會變成另外一個寶藏巖,但我想在好蟾蜍工作室和蟾蜍山居民的理念下,蟾蜍山應該會成為具有獨特性,能說出它大時代背景下造就的多層移民和豐富生態的故事。
參考文獻:
維基百科 蟾蜍山
Youbike探福興路、福興隧道、萬芳社區、深坑
搶救蟾蜍山聚落
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E6%90%B6%E6%95%91%E8%9F%BE%E8%9C%8D%E5%B1%B1%E8%81%9A%E8%90%BD
台北村落之聲 溫羅汀|都市山城:蟾蜍山之時間地層/林怡秀
文化景觀待修復 蟾蜍山「地基掏空」威脅大
老公館散步。蟾蜍山聚落、煥民新村
台科大願釋蟾蜍山校地 柯文哲承諾主動洽談移交北市府
國家文化資產網 蠶業改良場宿舍
國家文化資產網 農業試驗所宿舍群
生命力新聞 家徽燈的微光 點亮蟾蜍山老眷村
台科大鬆口釋校地 蟾蜍山文化景觀 北市願接手規畫 | 好房網News https://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123255229350.html
從「蟾蜍山」之聚落保全談「文化景觀」經營之新視野
張萬康/素人鮮地難再有——呼籲保留
眼底城事 蟾蜍山:從生活記憶到文化保存
蟾蜍山文資合法出租 文化局態度模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