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寫完了景美的故事,跟隨賊製作台北城市玩家的理念,就讓我們順著景美溪,去一探文山區的另外一條老街區「木柵老街」。木柵老街區其實離捷運木柵線很遠,所以從景美搭公車往政大或深坑會比較好,不過賊是騎機車啦,這樣比較有機動性。其實來木柵滿多次的,不過這次又發現幾個有趣的小秘境,就來跟大家分享囉,也希望大家可以跟著賊賊偷走木柵的故事。
要玩木柵老街,其實可以從靠近木新路的順興里開始玩。覺得順興里應該也滿重視社區營造這塊,在牆上有順興里醒目且滿可愛的地圖,把里內一些重要的景點都畫上去了。要走走之前,不妨先到中崙路上這塊社區故事地圖牆拍張照,跟著走就對了。雖然賊賊是先晃完,才發現有這張地圖,再補去剛剛沒去到的景點啦!看地圖感覺,閒置空間活用以及綠空間的建置,都是都市社區營造的重點。
這裡雖然不是木柵老街的範圍,但賊覺得這裡也有幾個有趣的景點,就把它涵蓋過來,而且沿著保儀路走到木柵市區其實也不算遠。順興里靠近木新路二段,過去木新路二段中段,被稱為「打鐵寮」。地名由來原因之一是有先民在此設立打鐵店,打靠開墾所需要的農具;另外一說則是木柵鄭姓家族認為,先祖鄭克鐵到木柵開墾時,是搭寮而居,這個寮被稱為鐵鐐,所以此地就有老地名「打鐵寮」。
以前打鐵寮還有座「永安製磚場」,應該是在永安街靠木新路二段中段那。這個土角厝算是賊在木柵街區亂晃的驚喜,旁邊都是新蓋的住宅大樓,這兩棟還留在那裡,也算是滿珍貴的。賊在拍的時候,有遇到在這停車的阿姨,問我們這有什麼好拍。我說這老房子在這很珍貴,阿姨冷淡的說,是喔!這有百年以上了。每個人對老屋的感覺可能不大一樣,也許阿姨覺得這間不這麼重要也不一定。(非打鐵寮)
順興里另外一個驚奇是這四連棟的兩層平房,覺得它綠磁磚配色很美,再搭配前面的綠蔭有一種舒服感。這是順興裡有八十多年歷史的法官宿舍,原本是廢棄的空間,堆放了許多垃圾,被認為是治安的死角。但近年社區閒置空間再利用的風潮興起。從前年開始,社區參與了都更處舉辦的「打開綠生活計畫」,在居民與設計團隊努力下,重新整理社區環境,並將宿舍改造成多功能友善綠色空間。
降低圍牆、創作座椅讓他成為社區居民得以親近的空間也是改造中很重要的工作,改造後的法官宿舍被取名為「老眷新舍」,成為社區新亮點。賊不知道這空間還有沒有在運作耶,沒有辦法進到內部看看,如果整理好之後,只有立面好看,內部沒有在運作,也是有點可惜。不過真的滿喜歡這一棟的,不知道有沒有在租人,不然賊倒是滿想進駐這裡的。
這四連棟的綠色法官宿舍是座落在一座小山丘上,在它對面有欄杆圍起來,底下是幾棟量體滿大的建築,讓賊好奇心又作祟,往下走看看。到了底下看到公車站牌寫「司法新村」,感覺是一個廢棄的國有眷村宿舍。前面鐵門關了起來,原本以為不能進去偷看,但看到一個提著鋤頭的阿伯打開門走了進去,賊賊們也就偷偷摸摸地跟著阿伯闖進新村內一探究竟。
司法新村大概建於民國五十二年(1963年)是高等法院眷屬的宿舍,相較賊賊之前在台北看過的警察宿舍等,坪數和規模算是比較大。近年因為房舍屬國家的財產,司法院要求居民搬離,新村也呈現廢置狀態,感覺要改成「舊村」了。近幾年好像一直有要拆除的聲音,有稍微問一下在裡面種菜的阿嬤,她們說也不知道這片土地將來會做什麼用,但她們會種菜種到地被政府收回去挪作他用的時候。
之前順興里有將這裡打造成「順興桃花源」的打算,鐵門旁還立了一塊招牌,可能是因為之前維護過的關係,雖然屋舍內部可能已殘破不堪,但立面維持得挺好。此外,這裡也成為這些社區阿嬤們執行都市農園的環境,其實賊對植物真的不熟,阿嬤們也很熱心地告訴我這些植物是甚麼,總覺得新村拆掉之後不一定要蓋大樓,這空間其實可以成為這些長者們發揮創意的空間。
過去好像還有在這裡辦蚊子電影院,回首過去順興裡還是小村莊時,露天看電影的時光,賊感覺真的會是很多「蚊子」的電影院,要進來看老屋,記得先噴點防蚊液。雖然過去里長夢想讓這裡成為文創基地,不過不同政府上來可能對這裡有不同的想法,所以目前還是閒置的狀態。不知道社區現在對司法新村這塊地的想法是什麼,也許市政府可以考慮開工作坊,聽聽居民對新村未來的願景。
雖然司法新村還未成為里長心目中的「文創基地」,但在被認為是文教區的文山區,還是有不少藝文空間,「表演36房」就是其中之一。有可能滿多人沒聽過表演36房,但身為台灣人應該都會聽過「優人神鼓」吧!開辦超過三十年的優人神鼓,是台灣著名的表演藝術團體,前身為「優劇場」,是創辦人劉若瑀於台北市木柵老泉山創立。而山上的劇場也是文山區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有機會再上山介紹。
那為什麼會在山上成立劇場呢?因為劉若瑀師父承襲波蘭劇場大師果托夫斯基在山林中訓練的方法,注重表演者身體有機狀態與內在覺知能力的開發。而在1993年黃誌群加入擔任擊鼓指導,優劇場成為「優人神鼓」,「先學靜坐,再教擊鼓」也成為他們的原作,並揉合了多種身體訓練元素,創造出一套獨特的當代肢體訓練方式。喔!因為表演36房在五月的時候曾經舉辦「在地方」的活動,賊有去嘗試一下神聖舞蹈,挺好玩的!
表演36房這塊地,原本在民國六十一年(1972年)被市場管理處公告為市場預定地,並於民國七十七年(1988年)徵收為永安基地,十年後也開工為地上地下各一層樓的建築。而後木新社區向市議會陳情擴建,並改成藝術中心。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優人文化藝術基金會承接永安藝文館,表演36房正式啟用,希望這些優人們能下山與社區居民有些互動,將表演藝術哲學與身心訓練等課程傳授給市民。
在順興里也有一座在地信仰中心,信奉「尪公」的木柵忠順廟。整個文山地區幾乎都是安溪移民為主,所以看到前一篇提到的景美集應廟,或是之後會提到的木柵集應廟都是祀奉「保儀大夫」許遠及「保儀尊王」張巡。據說主祀保儀大夫許遠的多為忠順廟,而主祀保儀尊王張巡的則多為集應廟,主祀兩者稱為雙忠廟。但現在無論是忠順廟、集應廟都會祭祀兩者,也讓這兩尊神祇很常被誤認。
忠順廟的保儀大夫據說是乾隆年間,陳姓先生奉請來台,落腳在木柵樟腳里。又因為木柵產茶,傳言保儀大夫會召喚雨水,打落茶樹害蟲,因而受到敬重。忠順廟建於大正九年(1920年),後來廟宇因天災而有些損毀,現在的大廳是於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所重建。既然忠順廟其實是以保儀大夫信仰為主,可以看到廟前順應著時代,有Q版的保儀大夫看板。
忠順廟另一特別之處在寺廟前面的擺設,大部分寺廟左右都是放石獅子,忠順廟卻是兩匹馬,這典故賊不知道,還請有心人能夠做解答。每年農曆一月二十號木柵忠順廟會展開遶境,是由新店十四張斯馨祠恭請保儀大夫繞境。因為過去十四張多為農田,需要「尪公」這個農業守護神,為農民(田)遶境祈福,不過現在十四張土地也多被徵收了。來到順興里,也不妨來忠順廟拜個拜囉!
要尋找木柵開發的起源,還是得到景美溪那走走。漢人當初移墾是順著河流往上,康熙、乾隆年間先由淡水登陸,再溯淡水河、新店溪、景美溪;到了嘉慶、道光年間,木柵地區也逐漸成為街市;又有漢人移民逐漸往景美溪上游,像是深坑、石碇等山產較多的地區去做開墾。而中間的木柵以及景美就成為中運站或轉運站的概念,從下游繁華城市的日常用品與山上運來的山產在此進行交換。
在道南橋的河濱公園上,有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於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立的「木柵舊址」碑記載了木柵的歷史。過去木柵地區其實稱為「內湖」,因為此地三面環山,中間又有景美溪貫穿,形成一東西向的河谷平原與盆地,在閩南語「湖」便為盆地的意思,從清代至日據時期皆稱為內湖,行政上也稱為內湖庄。木柵取代內湖應該是國民黨政府來台之後,為了與台北另外一個內湖做區別而改成木柵。
不過木柵這地名也是其來有致,根據木柵舊址碑,康熙中葉,就入墾當時稱為「內湖溪」的景美溪一帶。因為懼怕當地的馬來社平埔族侵擾,便在大埤張姓族人發起下,於前面所提過的打鐵寮至萬壽橋投以木樁圍起柵欄,作屏障防堵原住民,並在更寮山設置更寮守望。木柵設置和拆除的確切時間尚未確定,但木柵地名最早出現在嘉慶十七年(1812年)的《淡水廳志》,剛開始應該只是聚落名「木柵內」。
話說早期木柵要到對岸必須依賴船運,而有渡船頭,早期在政大渡賢橋附近便是對岸的古渡船頭,而木柵這邊的則在打鐵寮。但在大正13年(1924年)的八七水災,古渡船頭遭到沖毀,古渡船頭移至指南路一段59巷、96巷,那裡也被稱之為「渡船巷」。昭和十年(1935年)指南宮為了方便香客上山參拜仙公,便自費興建了到南橋連接木柵渡船頭及新興(現在的萬興里),再加上景美溪逐漸淤積,且台北至石碇的公路開通,船運功能就此沒落。
現在當然找不到渡船頭,除了木柵舊址碑外,在道南橋附近,永安街上的小丘上有一座「渡船頭福德宮」,它的廟名乘載了過去道南橋頭為渡船頭的歷史。渡船頭福德宮屬於駐守河流的土地公廟,過去雖依賴河運,卻仍有風險,便建廟於此護佑傳度的安全。渡船頭福德宮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座廟原本是在龜頭山上,但歷經指南路與木新路的開通,龜頭山和前面所提的更寮山都被夷平了。
道南橋是木柵最早的橋,曾經改建為 RC 拱橋,優美的橋身伴隨著木柵與政大學生幾十年的時光,後來為讓河道暢通才改成現在的橋身。不過木柵這裡的河濱公園,伴隨著後方的山麓還是挺迷人。之前有在這裡參加過萬壽橋旁著名的「Ruins Coffee Roasters」的河邊耶誕市集,覺得逛完市集後,買點東西坐在河濱公園的草地上,挺舒服的!不過他們最近好像很少辦市集,還是賊沒發落到?
木柵路三段上的木柵國小,可是間超過百年的學校。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依深坑廳令,獲准設立「景尾公學校內湖分校」,就此校名來看,景美作為文山區最早開發的地方,當時地位仍大於木柵。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獨立成為「內湖公學校」,現在校址的校舍落成,全校遷入,兩年後學校改名為「木柵公學校」。在木柵國小前可以看到一改建後的日式平房,現在功用為「文山公民會館」。
這座房舍建於昭和二年(1927年),過去是木柵國小校長日式宿舍。木柵國小第二任校長劉山銘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接任第二任校長,並於民國五十八年(1969年)退休,兩年後辭世。不過他的夫人劉女士仍住在校長宿舍內,直到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往生,老校長宿舍便成為廢棄的閒置空間。
木柵國小校長宿舍的保存其實是在文山社大草創之初所面臨到的議題,當時也有人提議要將宿舍拆除改作為學校的農園。後來決定將校長宿舍原有的圍牆打掉,修建成一座社區得以使用的空間,也就是現在的文山公民會館,並於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啟用。成為公民會館其實是台北市政府多年以來的政策,在不少區都有公民會館,盼作為推廣社區文史和社區營造的空間與場所。
賊是不知道文山公民會館的經營怎麼樣,有看到當時修復建築師孫啟榕的意見,文山公民會館除了修復好的日式木造和室舊館外,旁邊還有兩層樓的新館,原本是希望新館與舊館間的廣場能做些結合,可惜都沒有達到成效。而日式老屋保存的老舊迴廊,與新館的玻璃映照,也有傳承歷史文化的想像,也許下次大家去公民會館可以多留意空間上修復師的用心,特別是保留了特別的「鑽石形氣窗」。
除了修復後的日式校長老宿舍外,在公民會館附近還有幾塊日治時期留下的石碑,也彌足珍貴。其中一塊是在木柵國小內小山丘上的「御大禮樹紀念碑」。御大禮意指天皇的登基大典,遵古禮就是在喪期滿後再擇日舉行。明治天皇於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逝世,但大正天皇是於服喪三年後的大正四年(1915年)才登基,並舉行御大禮。某些地方學校就會有植樹紀念的活動,並製作石碑紀念這件事情。
在木柵國小對面的「文山公園」,也坐落了兩塊對木柵地方史相當重要的石碑,一塊是「畜魂碑」、另一則是「忠魂碑」。其實這兩塊碑,賊賊之前就有專文討論過了,在此就不多講,只是要提醒大家木柵地區其實不少日治時期留存的文物,只是都沒有被好好保存。像木柵國小裡面的御大禮樹紀念碑,就被蔓草給掩蓋,從外面只能看到「御大禮」三字,不過對照之前他人尋覓的照片,其實是沒有草的啊!
雖說渡船頭附近的56巷、96巷,才是河運時期最繁華的地方,但現在隔著木新路這條大馬路,河濱旁反而成為邊緣地帶。若要尋找木柵老街區的蹤影,倒是可以在木柵集應廟附近走走,這裡也算是木柵最早發展的街區之一。首先是開元街,這條街道很接近渡船頭,也是木柵庄最早設店的地方,過去稱為「頂店」。前面提到的忠魂碑就是要紀念日治初期,台灣人為對抗日本政府襲殺日警六人的「頂店事件」。
當時忠魂碑是立在景美溪畔的更寮山上,在更寮山要被剷除作為加油站用地時,石碑原本是要被丟棄,所幸最後留在文山公園內。在開元街上有一間基督長老教會文山教會,也是木柵重要的宗教歷史。光緒元年(1875年)指南山區茶農張迺鴻途經新店屈尺適逢馬偕博士佈道深受感動而信教,其後帶鄰人參加禮拜。光緒四年(1878年)成為新店教會的長老。
為方便信徒做禮拜,便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在指南村渡船頭成立「內湖教會」。後來在光緒三十年購得開元街現址的土地,興建教堂,並取名為「木柵教會」。國民黨政府來台後,教會內部曾因不合而分立成兩派。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在台北中會協調下,兩派復合並更名為「文山教會」。後來因信徒增加空間不敷使用,教堂才改建成現在的新穎樣貌,不過教堂在木柵也有百年的變遷歷史。
雖然渡船頭和開元路是木柵最早成市街的地方,但木柵老街應包含開元街、木柵路三段、保儀路、指南路一段等街區。也就是北至木柵國小、南至打鐵寮渡船頭;東起景美溪畔,西至保儀路集應廟、木柵國中一帶。雖說老屋已經很少,多半都改建成現代街屋,也有出現更新款的高層豪宅,不過巷弄間還是可以找到些許古早味。就像集應廟後方用鐵皮搭蓋的那些老店一樣,好像有一間冰店頗有名。
其實賊以前有來過這,但都平視,沒有抬頭瞧見上面廟的格局,以為是普通的商家。某一次抬頭才發現,原來這是座廟,而且是木柵人的在地信仰中心「集應廟」,所以文章當然要把它給寫進去。可惜的是,也許是多次整修的關係,廟已失去古樣,而未被列為文化資產,但文山地區的尪公還是略有不同,木柵集應廟也值得一書,並來上香求個平安。
之前在景美的文章中有提到,原鄉皆為安溪的張、高、林家族,於咸豐年間在文山地區墾殖有成便協議分廟,並以拈鬮分配原供奉寶物各自建廟奉祀。高氏獲保儀尊王神像於景美建集應廟奉祀、林家得林氏夫人神像於萬隆建廟供奉;而得獲得香爐的張家,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在木柵建集應廟奉祀。而那陶製香爐作為鎮廟之寶,因為有些許裂縫,便以金屬框鑲嵌,並置於保險箱內妥善保護。
集應廟在建成之後,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因白蟻所害而整修,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因保儀路拓寬,再加上信徒日漸增多不敷使用,就地重建成現在的二層樓廟宇。雖然到廟裡面看不到那陶製香爐,不過殿中有挺多光緒年間的牌匾,包括「大平世澤」、「保我黎民」、「澤被東南」、「聰明正直」,這也證明集應廟的老歷史。
木柵老街(開元街周圍)過去是貓空、深坑、石碇與景美溪下游城市的物產交易中心。以前有不少種傳統產業,像是麵線、茶油、綠竹筍、糕餅店等。到指南宮參訪的信眾,也必會經過木柵老街區,也會順道買些當地特產。可惜隨著交通路線增多,木柵老街區也不在捷運範圍內,過去的傳統產業也隨之而沒落。老街上就有一座木柵公有市場,大概是建立於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容納原本的外圍攤販。
劉克襄曾經寫過〈木柵菜市場〉一文,著重在菜市場內編織而成的人際網絡。雖然大部分傳統菜市場都有一定的人際網絡,不過文中提到市場食材都來自大文山地區,倒是滿有趣的。除了逛老市場之外,前面所提的木柵傳統產業,還剩下幾間老店可以逛逛。而俗稱的木柵三寶,就包含了金益香的漢餅、劉協昌的麵線、以及三芳的油品。 這幾間老店都是來木柵老街區,不可錯過的木柵食記憶。
上面那張便是金益香餅店,店內一致排開的壽桃塔,迎面而來是擦亮的「金益香」匾額,看起來霸氣十足。金益香餅店是由高番薯先生於大正十年(1921年)創立於木柵路三段,也快要百年了。第一代時,除了賣餅類也兼賣雜貨,後來因應市場需求,就轉型為糕餅製作,專門生產婚喪喜慶、廟會慶典、年節的糕餅。現在已經經營到第四代,店內還有展示糕模。
第二間老店則是「三芳植物油業」,三芳製油茶雖然歷史沒有金益香餅店那麼悠久,大概四十年左右,但也是台北市僅存的幾間傳統製油廠之一。三芳是指店內販賣三種油品,包括花生油、芝麻油和茶籽油。話說苦茶油真的是好東西,賊爸每次煮菜都是用苦茶油,而且苦茶油吃起來不會很苦,下次叫賊爸來三芳買買看好了。
最後一間則是位在巷子內的「劉協昌製麵」,要找麵線店需要一方苦心。木柵在五零年代有「麵線窟」這個稱號,當時木柵有近二十家手工製麵廠,銷路達全台灣各地。木柵會產麵線起因是日治時代,有福州師傅在木柵落腳,收徒弟傳承製麵技術,就此開展木柵的麵線事業。隨著麵線開始機械化,不需要太多的人工處理,木柵手工麵線店也沒剩多家,最有名的就是這間六十年老店「劉協昌製麵工廠」。
在麵線窟時期,麵線廠的師傅都會在廠房旁的廣場曬、甩麵線,看老照片還滿像在曬白色棉被的,頗為壯觀。問了一下劉協昌製麵工廠的老阿嬤,她們說現在已經看不到在露天廣場曬麵線的場景了。因為她們的訂單都比較小量,其實在劉協昌工廠內就可以做曬面這件事情了,算是有點可惜,但也是一個產業的衰落啊!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有人繼承。說到曬麵場,劉協昌巷子再走進去的空地就是過去的曬麵場。
不過現在廣場轉型成,賊覺得是木柵最酷的空間,也可以說是木柵城市內的小綠洲「岸汐職人」與「自由之丘」。岸汐職人其實比劉協昌製麵廠好找一點,就在木柵路三段103巷,但騎車時還是要注意巷子在哪,賊每次都騎超過,畢竟只是條尋常小巷。在巷子口貼心鑲著岸汐職人的鑄字,提醒大家就是這條巷子,不要再繼續找了趕快進來裡面這個空間,尋找職人,順便放鬆一下都市的緊張氣息。
不過賊還是比較推薦從劉協昌製麵工廠的巷子走進來,才可以感受到從曬麵廠轉型為藝文職人空間的差異。走入廣場內,就被鐵皮上噴漆的「Acid」給驚艷,還以為自己是在西門町的後街,沒想到在文教區木柵也有盡情揮灑,表現自我的創作空間。紅磚牆上也有兩隻穿著花襯衫,打扮很自在、休閒的兩隻大鳥,看到這麼可愛又帥氣的塗鴉,不免俗的要來跟牠們合照一下。
與岸汐職人有種莫名的關係,賊覺得滿有趣的,慶幸有創立地方賊這個粉絲團,才能認識到這麼有趣的空間。可能從「岸汐職人部落」的中文名字很難猜出這空間是做什麼的,只能隱約知道可能有很多很厲害的職人在此聚集。但在拆解英文「ACID LAB」後,就會比較清楚。
ACID是四個英文單字的縮寫,A是Artist藝術家;Craftsman為職人、師傅;Innovator則是創新者或革新者;Designer設計者,最後LAB則是實驗室。以實驗室為名是有趣的,這代表這些職人、設計者或藝術家在這創作上是沒有限制的,能夠盡情地激盪出創意,互相切磋,將設計當成社會創新的一種實驗。而會形成一個部落其實也與設計不能單打獨鬥,如果形成一個資源共享的平台,設計者進行串連,那麼他們能使用的資源也就更大。
岸汐職人一直都想把這裡打造成文山區的文創基地,雖然文創這一詞已經被用的很浮濫,而且台灣一堆高貴且形式的文創園區。不過岸汐負責人蘇義傑先生,與其他職人當初會選擇文山區,其實也是看中它的特點。相較於台北市其他地點,這裡房租比較便宜,也比較少大型連鎖的連鎖頻排店,很多是獨立且社區型的店家,非常適合他們這種獨立商店,這樣的策略,賊覺得滿不錯的。
之前有稍微讀過國外幾個城市文創的文本,這種藝術性質高且獨立,或者比較次文化、地下的產業群聚,多是從破敗的都市或邊緣區開始。岸汐從宜居的文教區開始是獨特的選擇,卻有聰明。板橋的文昌街好像也有這種企圖,不過兩邊的風格滿不一樣的,岸汐這裡與文教區看起來矛盾卻又互補的特點,挺有意思的。不過藝文空間創立後,不少城市都會有縉紳化的結果,目前是還沒有發生這種事,而岸汐也逐漸將藝文打入社區。
除了職人不藏私,會開班授課教學外,他們其實也是一個文山區的創業藝文平台,積極幫助想圓夢的年輕人。現在岸汐進駐的單位包括皮鞋、皮件、金工、珠寶、陶藝、織品等,賊賊之前有去小小DIY過,也看到他們很棒的共同工作空間,有各式專業的機器(恩,這些賊真的不懂),有興趣的也許可以跟岸汐接洽一下,也許賊也應該跟他們合作,地方賊出門也許可以專他們的設計,ㄎ ㄎ 。
除了岸汐職人聚落外,這裡也有一間名為「自由之丘」的咖啡廳,咖啡廳有室內和室外的空間。據說晚上燈打亮起來,很舒服又浪漫,非常適合辛苦上班一整天,不知道要去哪裡放鬆的都市人。自由之丘絕對是你可以來消除疲勞的地方,就隨性點杯咖啡或調酒,然後隨意地站著或坐在戶外的草皮及木椅上,看著四周圍繞的高樓,驚覺文山區能夠有這麼一塊綠地,真的很慶幸。
參考資料:
順興里改造老眷村 賦予閒置國有宿舍新生命
順興里改造老眷村 賦予閒置國有宿舍新生命
《台北司法新村‧順興一清專案》
《名廟打卡》木柵忠順廟 守護台灣農業發展
道南橋的前世今生
文山公民會館 在地特色未發揮
道南橋的今生前世前前世
御大禮植樹記念碑之簡介
渡船頭福德宮
忠魂碑 沒有文字 – 1892期
木柵老街三寳---漢餅、麵線、茶油
木柵老街踏查報告
打造文山區文創新基地--訪岸汐職人聚落ACID LAB 蘇義傑先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