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E THIEF OF PLACES
地方賊1106無字.png

​地方賊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作家相片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襲產 #開成寺昭績碑、辳漁之家、大千戲院、武營石敢當、忠魂碑、梗枋福神碑] 不走老街,偷走頭城消失的老戲院與那些碑 #頭城鎮 Toucheng / 宜蘭縣 Yilan County


最近賊在寫小鎮旅遊計畫的競賽,選的是頭城,畢竟去年去了頭城不少次,還拍了支地方賊唯一的影片。那時只寫了一篇懶人包,這次趁著寫計畫,也順道把一些點寫成文章。因為最近想寫舊戲院系列,不過記憶有點差,忘記當時有沒有探訪過頭城小鎮的老戲院。翻了一下照片,整理了資料,才發現賊那時也順道找了頭城過去的兩間戲院。不過頭城這兩間戲院更慘,一個變成停車場,另一座正在蓋商務大樓,要回顧兩間戲院的建築,只能依靠老照片了和作家的文字。


宜蘭在地作家李榮春,在《懷母》中寫著:「這是鎮上唯一的戲院,是農會獨資經營的,所以叫做辳漁之家戲院,門前橫流著一條小溪,穿過大馬路,橋的南端,…這裡以「辳漁之家」為中心,原是夜市最為活躍,人馬聚集的鬧區。」文字活潑、確實的描寫頭城第一間戲院辳漁之家鼎盛時的場景,真的很難想像那時的繁盛,畢竟就是一條小巷。


不過辳漁之家,跟著後來成立的另一間戲院「大千」都已被拆除,辳漁之家前面好像也沒有小溪經過了,地景的變換真的是滿快的。因為戲院的照片不多,所以賊就決定把「碑」也拉近這篇文章。因為在頭城找尋碑的過程還滿有趣的,就像老戲院一樣,都是需要去找尋那躲藏起來的記憶。


在吉祥路與開蘭路的交叉口,有一座富麗堂華的廟宇,此為頭城的「城隍廟」,又稱「開成寺」,主祀觀音菩薩。相傳,寺廟內的黑面金身觀音神像是嘉慶元年(1796年)吳沙率領先民開墾時所攜帶的,原本是在現今福德坑溪鐵路橋下附近建茅廬供奉。隔年才正式建廟,稱為佛祖廟。又再隔年,帶領漢人開墾蘭陽平原的吳沙過世,民眾在嘉慶四年(1799年)於佛祖廟右側興建吳沙祠,後又於左側供奉大眾爺。因此,該廟又被稱為「大眾爺廟」。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福德坑溪溪水暴漲,拾獲一尊被視為安溪城隍的神像,便把神像奉迎至佛祖廟同祀。咸豐八年(1858年),當時的頭圍縣城王兆鴻在烏石港前建立「昭績碑」(下方照片的石碑),並將鄉勇們的骨骸收集起來,在寺廟旁邊建立開蘭英靈祠。


同治三年(1864年),佛祖廟與開蘭英靈祠都被洪水肆虐而毀壞,隔年便改在吉祥路與開蘭路交叉口的現址興建「開成寺」。同治年間,開成寺獲頒了「慈雲普被」以及「法雨培蘭」的匾額,這兩塊賊沒有拍到,哭哭!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附近將軍廟的乩童說,城隍爺期盼信眾能為祂另外建廟,於是仕紳們便募款,大正九年(1920)頭城城隍廟才在開成寺旁落成。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兩廟的管委會又決定合併,同年拆除舊廟,並增購兩百多坪土地,不過廟宇直到九年後(1998年)才建好。開成寺城隍廟還有著名的大身尪繞境,不過賊這篇是講碑,這有機會再提。其實這塊碑看起來就不是古碑,因為原碑已不知去向,開成寺管委會特別在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按照原文重新刻了一座碑,在開成寺前放置,重現這座碑的歷史。

造訪完開成寺的昭績碑後,讓我們走上那街名特別的西一巷。在總是排隊的樂屋日式料理對面,有一座停車場,這裡曾經是一間戲院,名字特殊,位於小西街十號的「辳漁之家」。辳漁之家應是頭城最老的戲院,於民國44年(1955年)完工營運。這間戲院是利用放置碾米小機械的土壟間倉庫改建而成的,一開始是由頭城鎮農會獨資經營,民國五十年(1961年)公開招租,除了電影,也有歌舞劇團演出。


辳漁之家量體頗大,功能除了戲院空間外,也是農漁會集會場所。每年農、漁民節還會免費招待農、漁民入場觀看電影,那時的小西街也頗為熱鬧,小販林立。

辳漁之家的立面極為醒目,階梯形的山牆上搭配著垂直飾帶,反映了那個年代流行的現代主義風格,不過牆上卻有些巴洛克式的勳章紋。戲院的桁架為芬克式桁架,衍木則是當時流行的第一代柳杉,外牆是RC結構,在網路上可以看到戲院拆除後的結構照片,還滿精彩的。

隨著電視普及,還有另一間戲院的競爭,民國72年(1983年)辳漁之家結束營業,三年後內部改裝隔間成店舖街。在民國一百零年(2009年),原本前面有四顆椰子樹搭配雄偉立面的辳漁之家被拆除,現在經過的遊人實在難以想像作家李榮春筆下所描述的情境。


頭城的第二座戲院,由鎮公所與頭城鎮護林協會合作籌建,可容納千名觀眾的「大千戲院」,於民國五十九年(1960年)在青雲路上成立,也影響到辳漁之家的生意。戲院沒過幾年,在七零年代因電視普及而關門,後來也曾改為圖書館。一百零六年(2017年)位於精華地段的大千戲院被拆除,原址將改建為忠僕大飯店。頭城好像滿少商務飯店,多為民宿,不過頭城兩間老戲院都消失,也是挺可惜的。



拜訪完兩間不存在的老戲院後,在頭城市區往蘭陽博物館的方向,會經過一座寧靜的小社區「武營」。不像頭城老街遊客如織,觀光客也都走開蘭路和青雲路,很少會繞到武營路這邊。這也讓賊舒緩不少,可以好好找找座落在這個社區的兩座石碑。第一座是「武營石敢當」,這個賊找了至少有十分鐘,Google Map的位置是正確的,不過卻一直遍尋不著,大中午的小社區又無人能詢問。在要放棄的同時,才發現停在路邊的轎車後方好像有東西,走過去看,才讓我找到這座石敢當。根據訪問過地主林大哥部落客的資料,會設置石敢當是因為早年武營溪會流經武營路,屋舍後門常常淹大水,所以建了石敢當來擋掉河水的氾濫。還有滿感人的故事,石敢當其實保留在原地許久,過去還有人想跟林大哥買,但他還是想保留祖先留下的。


這其實滿讓人動容的,雖然石敢當沒有被列為文化資產,但林大哥卻把它當成自家的文化襲產看待,重視它的歷史價值。再往前走一點,有一座被列為文化資產的「忠魂碑」,這座位於路旁的小公園裡比較好找,可是賊一直以為在西側的大草原中,後來是問了一個阿嬤才找到。這座忠魂碑是在昭和年間所立,紀念那些在接收台灣戰爭中,所犧牲的日本士兵以及協助接收的台灣人,碑文由當時的日本將軍「寺內壽一」所題。

雖然武營石敢當讓賊找了十分鐘,但這還不算久,位於梗枋海岸線礫石堆中的「頭城梗枋福神碑」才算是最難找的,大概花了賊四十分鐘吧!因為根本就不知道它在哪一片海岸,就一直在海岸線繞來繞去,尋找那銘刻極不明顯「福神」碑文。這塊福神碑在民國一百零三年三年(2014年)被列為文化資產。福神也就是土地公,落款是在同治二年(1863年)所寫。關於這塊福神碑的說法有二種,一說是這塊石碑是過去淡蘭古道系統中,來往旅人的心靈寄託。二說則是依其碑文解讀,認為福神碑是鎮煞祈福的紀念物,過去是某墓塚的附屬部分。無論如何,這塊福神碑都在頭城海岸被保存下來,有人可能會說為何不找更好的地方維護。其實只要沒有太大破壞,有時候「原地保存」可能會較有真實性。



參考文獻:

維基 頭城開成寺城隍廟

蘭陽百景 頭城開成寺城隍廟

初六 頭城城隍廟大熱鬧

對頭城慶元宮石作年代的商榷

誰的大身尪?誰的故鄉?

貓將軍?殺人土地公?你不曉得的宜蘭在地小故事

軍事與碑碣類歷史建築

中崙│鐵支路‧福德祠‧石敢當

百年後的石敢當

武營石敢當

西一巷10號‧辳漁之家(1956─2011)

批踢踢實業坊 [新聞] 宜蘭頭城大千戲院再見!3年後將成商務旅

頭城辳漁之家

宜蘭大千戲院再見 3年後將成旅館

頭城二三事 - 辳漁之家拆除

文化部 文化資產網 頭城梗枋福神碑

1,093 次查看0 則留言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