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藉著講南港東南街和玉成街的文章,偷渡了兩間南港的老戲院「第一戲院」與「玉成戲院」,前者已經消失,後者空間還留著,成了玉成戲院錄音室。再透過廣大鄉民,賊也才知道原來南港還有間「國興戲院」,所以南港並不只有原先我所查到的三間戲院,還有一間資訊比較少的國興戲院。
南港的戲院應該滿足了不少勞工階級的朋友,南港俗稱黑鄉,現在有很大面積,過去是工廠的土地正待發展。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過去也是輕重工業重地的「新北市三重」。可別小看三重,三重的舊戲院就賊賊現有的資料,有將近二十家,而其中幾家戲院都集中在台北橋附近,這與60年代中興橋還未興建,新莊、三重要去台北市,一定要經過重新路有關,也讓那裡成為鬧區。賊這次也跟了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導覽,重新探訪這些已經不存在的老戲院,勉強只有「天臺」還撐著啦!
三重距離台北這麼近,五到七零年代還會有這麼多戲院產生,也是因為台一線通過的關係。再加上三重正發展輕、重工業,有不少工廠設點於此,也吸引了很多中南部移民人口。當電視還未普及之時,為了滿足他們的娛樂需求,才會有可以以百花齊放形容的戲院產業。此外,那時台灣電影放映政策有受限,台北市戲院片子下檔十天內,台北二輪戲院不能馬上接,但鄰近台北的三重可以馬上放映。所以台北首發熱門電影一下檔,就會先在三重上映,後來才到新莊與蘆洲,甚至桃園。所以有不少人其實是從外地來看電影的。
還有另外一點,三重不少老戲院滿足的其實是男性朋友的感官需求,像金都戲院後來也成為牛肉場,再來則有天心和天南等戲院,都成為脫衣舞團的據點,而「來去三重埔看脫衣舞」也成為男性間公開流傳的秘密。雖然大家都知道天台戲院,不過我有看到資訊,有人覺得捷運三重國小站附近的介壽廣場,曾經有的「介壽戲院」比較大,這賊還有待確證。
不過這篇文章是以導覽的戲院為主,大多在天臺廣場週遭,所以像介壽戲院、田園戲院、光明路的國王戲院、統帥戲院、長壽街的長泰戲院就不在範圍內。甚至過去三重的空地還有很多露天戲院,這些資料比較少,要研究也比較困難,但至少和賊了解三重這幾家滿重要的老戲院。
從台北橋一下來,走在重新路上,會經過平行的福德南北路、中央南北路、文化南北路以及正義南北路。正義南北路這裡就比較熱鬧了,店面很多,招牌也是林立,而這就是三重頗有名的「天台商圈」。其實賊會知道天台,小時候是因為社會版面,長大後則是PTT的人會開玩笑說,約在天台打架,天台很多8+9之類。連我過去曾想要租房子在三重,都被我爸阻止,說三重真的治安很不好。
不過就像之前林森北路那篇文章一樣,沒住過我也無法說這裡治安好不好,至少走在三重也不會有人亂瞪你。不過走近一些大樓走進去卻有陰森森的感覺,可能是歷史久遠,大樓招商不易的關係吧!像天臺戲院一樓的環境就看起來滿髒亂的,但要講三重的戲院,雖然天臺不是歷史最久的,但還是要從他先開始講起,因為天台集團在三重埔及整個台灣歷史 佔很重要的角色。
天台集團是由三重大亨,俗稱「材寮瑞」的李瑞軟一手創辦的。其實在天台戲院於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蓋好前,李瑞軟曾經在台北橋頭開過三重第一間戲院,這後面會講到。李瑞軟原先經營木材工廠,後來搬到天台戲院的現址(重新路二段82號),因為木材行經營得當,再加上自己對戲劇的喜好,另外在二樓加蓋一座歌仔戲台,就像一座「在天空中的戲臺」,所以這裡才會被稱為「天台」。
李瑞軟的木材行因木材產業的變遷而結束營業,民國四十五年(1956年)改建為隔成許多小間的天台商場,一、二樓夾層設旅社。後來歌仔戲脈絡,就改成電影院。早期三重人家裡沒浴室,李瑞軟看到了商機,在商場隔壁蓋了公共澡堂,澡堂二樓則是理髮店,三樓開製冰室。接著看電影成為台灣民眾的習慣後,除了天台戲院,另外還有有天南、天心、天閣、天榮以及真仙樂戲院。
標準來說,天南戲院與天心戲院的戲院地址應在福裕街111號,也就是天台大樓旁的巷子內。每間戲院也有自己的招牌,像是天閣就以脫衣舞聞名,天心則是歌舞藝術比較多,而這些戲院也曾為中南部一些歌舞團養家活口的地方,應該有不少故事,像影星「許不了」就是在天台集團的戲院走紅的。而在天台戲院經營最得意的時候也自製過兩部電影「二郎神」與「歌聲舞女淚」。
60年代,商場生意不佳改為撞球場,而後又發生兩次水災,損失慘重。民國五十八年(1969年),由原本的商場和撞球場改裝而成的天台百貨公司開幕。此外,在民國七十七年(1988年)天台裡面的許多戲院整合成為「天台戲院」重新開幕。後來,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天臺廣場開幕,是多層樓的大樓,有遊藝場、服飾店、撞球場、PUB、戲院、電玩場、MTV、舞廳、撞球場、溜冰場,樓頂還有旋轉餐廳。
不幸於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天臺廣場發生大火,起火點是在五樓已歇業的,結果造成6樓到9樓的外牆都燒得烏黑,以及49人輕重傷。這場火災之後,三重天台變沒落了幾年。直到民國九十三年(2004年)耗資改裝成天台戲院,之後也陸續更新設備。賊覺得天台戲院屹立不搖這麼久,真的是三重的傳奇,而轉型成為地方電影院的天台,也讓三重的民眾不需要跑到台北市看電影,省了搭捷運的麻煩。
在天臺廣場對面有一棟國園廣場,在民國五十七年(1968年)有一間國園戲院,由張陳綿綿開設於此(覺得名字有點酷。然而,國園戲院因地方較小,選片內容也有限,才經營二十年就歇業了。如果大家有看賊後面推薦的三重戲院史更完整的文章的話,就會知道選片和如何拿到片源是非常重要的事,而當時最紅的天臺和金國戲院可說是打對台在搶片的。不過賊覺得納悶,現在看廣場建築滿大的,為什麼資料會寫因地方較小而有所限制呢?
過了重新路到對面的正義北路上還有兩間戲院,一間是在天臺斜對面的,位置在正義北路4號與6號的「金國戲院」。另外一間則是要走比較遠位在正義北路73號的「田園戲院」。金國戲院與前面提到的天台戲院以及國園戲院可說是那時候,在位置上可說是天臺商圈的鐵三角,滿足了不少三重人和在三重那些工業區人們的娛樂性需求。
金國戲院在當時的名氣可不輸給天台戲院,金國於民國四十五年(1956年)開幕,創辦人是林子張先生。林先生的父親是大稻埕人,日治時期在永樂市場經營和洋雜貨店和販賣衣褲。差不多十幾歲左右,全家搬到三重埔,在中央南路開設舊衣回收漂白工廠「共益株式會社」,做起估衣與回收衣褲的買賣。當時規模頗為不小的估衣工廠,在當時附近都還是稻田和菜園的台北橋附近,非常顯眼。
因為經營方法頗有手段,估衣工廠生意頗佳。二戰結束後,林子張的日本同學在返回日本前,將放映的機器送給喜愛看電影的他,他便開始籌措資金,準備在三重開設戲院。ㄧ開始他是在中央南路上的漂染工廠所在地,成立了「民生戲院」,這段故事之後會再說。也因為戲院規模不大,後來改名為「金都戲院」的民生戲院,不足以應負三重地區的觀影人口
為了解決此問題,林子張在正義北路興建了金國戲院。早期金國戲院的放映水準優於三重其他的戲院,無論是聲光、音響、座位環境等。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金國戲院改裝成「金國電影城」重新出發,內有龍、鳳二廳,共468個座位,配備標準大螢幕和杜比音響。而且滿便宜的,一張電影票可觀賞兩部電影。可惜仍不敵新興影城,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金國電影城停業,就連原本的「金國戲院」公車站,都改名為「正義重新路口」。
就像天台戲院一樣,金國戲院大樓樓下現在也是各式商店都有,上面也有不少的KTV,甚至有豐盛教會進駐樓上。覺得進到大樓中庭,往上看大樓空間滿特別的,光線從那鐵皮屋頂傾瀉而下,讓人想一探究竟這裡面究竟住了些什麼人,或在從事什麼活動。金國戲院大樓一樓現在擺滿久的玻璃窗口,好像就是過去的售票口,這也是金國戲院僅存,還能猜想到的遺跡吧!
造訪完金國戲院,導覽者帶我們走到對面的「大榮路」,這裡也是住商混合的街區。導覽者也特別說了兩個故事,可能是我跟導覽者氣場有點不對,偶爾會聽不懂他在說什麼,就只好放棄。不過印象是這裡有間卡拉OK和小美冰淇淋,只是賊不知道這裡可不可以買,還是只是裝卸工廠。大榮路走到底則是「慈惠宮」,其所在的文化北路,好像有不少在地著名的小吃,有機會大家可以一探究竟。
除了小吃之外,在文化北路上也有一間老戲院,是座落於4號的「大中華戲院」。當然現在戲院是看不到的,這間大中華戲院也不像天台、金國與國園是大樓,還可以讓人猜想過去可能有戲院產業在內,就連網路資料也寥寥無幾,不知道還有多少人知道這裡曾有間大中華戲院。
別看三重慈惠宮小小的,它算是在地滿重要的信仰中心,看牌樓後至廟前的小徑多麽寬敞。三重慈惠宮主祀蘇府王爺,最早是起源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由吳溪州、王火、林鐵等人從鹿港分靈,在三重設壇辦事。民國五十五年(1966年)廟宇落成,後又於民國七十六年(1987年)重修。慈惠宮後殿也奉祀著分靈自鹿港鳳朝宮的「南天門夫人媽」。
覺得三重慈惠宮的福祿壽交趾陶還滿特別的,印象中導覽者有說這是大師的作品,不過還是沒有聽得很清楚。廟旁邊有一條陰暗的小巷,走在小巷中可以聽到另一邊的喧譁聲,與廟前方的寧靜感截然不同。不過在這陰暗小巷,有一塊明亮的招牌格外顯眼,上面寫著內衣訂做,還有紅色的內衣圖案。覺得廟旁邊出現這個很奇妙,但也是一種必須的產業啊!
出了小巷,才發現原來這裡是一座市場,應該是三重最熱鬧的「中央北路市場」,晚上則搖身一變成為「三和夜市」。可能因為鄰近台北橋,又有捷運站在這附近,人潮絡繹不絕。賊是沒有逛過三和夜市啦,但早上也是人潮洶湧。雖然就只是一條街,但要從頭走到底感覺挺難的,如果是我的話,可能買好前面幾攤就走了,也懶得做比價的工作,早市還是以賣魚肉蔬果等商品為主。
根據新北市政府的資料,中央公有零售市場(應該是指右圖的建築)在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以前還是三重市公所辦公位置所在,後來於民國六十一年(1972年)正式改裝為現代化市場,也讓老舊市場有新的氣象。不過各地的市場都面臨一個難題,原先為了讓攤販進駐的市場,其實不受喜愛,大家也還是喜歡跟路邊攤買菜。而公有市場雖然有四層樓,但四樓因長期漏水,從一開始就閒置至今。
近年,台灣公家機關開始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熱潮,去年在朱立倫擔任市長任內,於四樓啟用了「新北社企電商基地」,希望號召新創團隊,提供辦公場地和設備,讓社會企業的產品能夠與電商結合,算是台灣第一間以電商為主題的社企育成場域,有興趣可以看看。而再往前走到中央北路三十七號,現在是一棟嶄新的大樓「東利八方」,可是這在過去也是一間戲院,叫做「大明戲院」。
雖然大明戲院規模不大,但它的創辦人挺值得一講,是台灣第一位台語片女導演「陳文敏」。本名「陳粉」的陳文敏,日治時期出生於三重望族。民國四十四年(1955年)她興建了大明戲院,且包辦了所有戲院的建材採購和監督工程,也是三重第五家開幕的戲院。民國四十五年(1956年)麥寮拱樂社製作的《薛平貴與王寶釧》上映,揭開了台灣台語片熱潮的序幕,陳文敏也於當年創立大明影業社,
開始投資拍片。
她在拍攝《薛仁貴征東》與導演邵羅輝發生衝突,邵先生一氣之下就離開,陳文敏只好繼續補拍、剪接的工作,也讓她成為全才導演,後來她也於隔年拍了第一部劇情長片《茫茫鳥》。戲院經營的就沒這麼順遂,中期改為「宏明戲院」交由李定芳經營;民國六十二年(1973年)轉讓給黃正龍,再次改名為「三重戲院」。然而抵擋不了戲院倒閉潮,後來也關門了。
認識了台灣第一位女導演後,我們再次穿越小巷,這次是走「太順油飯」擺攤的巷子,這巷子牆壁的廣告有多的。太順油飯好像頗知名的,排隊的人挺多,網路上也滿多食記的,大家可以試試看。走出巷子,是一條寬敞的大馬路「福德北路」。在這裡有三重第四間開幕的戲院,早於剛剛提到的大明戲院,為「建國戲院」,在民國五十年(1939年)就開幕營業了,位置是在福德北路12號。
建國戲院位置非常好,就在台北橋一下來的位置,旁邊就是派出所。建國戲院的前身,其實是「三重戲院」,跟剛剛大明戲院改名後的名字有點撞到,但時間點有些差距。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左右,前面提到的李瑞軟興建了三重戲院,不過他那時重心仍放在木材產業。戲院蓋好之後,就委請外人經營。據傳二二八事件之時,有不少東西被藏在戲台內,這裡一開始也是演歌仔戲,後來才改演電影。
可惜三重戲院的後繼「建國戲院」,雖有地利之便,但它的座位有限,且經營不善,後來改播色情片,最後也草率結束營業。在這裡還可以觀察三重開始資本化的地景,有許多河景第一排的建案如火如荼興建中。臉書如果搜尋「張哲生」,這位先生會分享很多老照片,可以與現在的場景做些比較。像一下橋左邊那間機車行,在70年代是小美冰淇淋的現代建築,對面戲院那一排還是二、三層樓的紅磚屋。
過個馬路,再次穿越重新路,踏上對面的中央南路,這裡還有剛剛未說完的金都戲院故事。金都戲院位置在中央南路44、46號,過去是林子張所開設的漂染工廠,後來改開民生戲院。一開始是播放日本片,並在三重地區造成轟動。民國四十一年(1952年)三重最早放映的國語片《月兒彎彎照九洲》就是在此上映的。而後民生戲院改名為「金都戲院」。原先金都戲院是兩層樓木造平房,結束營業是因為民國六十一年(1972年)的一場大火。
金都戲院所在的中央南路,當時周圍有不少工廠,像三槍牌、星亞鐵工廠、太平洋電線電纜、華南紡織。這些勞工顧客群空閑時間會來看電影,也讓金都戲院經營得非常穩定。有大片的時候,人潮常常從金都戲院門口排隊到重新路上,現在應該難以想像當時的盛況。因為與金國是同一家老闆,所以上映的片子都一樣,不過金都除了放電影還有安排表演節目,就色色的那種。
三重不少舊工廠的遺址,現在都成為炙手可熱的建地了吧,停車場應該也是過渡時期,就像南港東南路那第一戲院一樣。走進去停車場還可以看到廠房的結構,不過管理員說不能再進去拍了。中央南路滿多幾十年的民宅,算是三重的老社區,上上張圖的「美良紗布帶社」,招牌看起來就很復古,而這位置前身是有名的新太陽鐵工廠,是中央南路第一間工廠。也許談三重工業始可以從這裡開始,或是那很多人沒有記憶的中央印製廠。
了解三重戲院必看《三重戲院史》
參考文獻:
張哲生 三重正義北路(近重新路口) 1955 vs 2016
「我快哭出來」 牧會第二年,最慘2人主日 上帝卻把380坪在地夜店賜給180人的小教會!
台灣好廟網 三重慈惠宮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新北市 觀光旅遊網 三重市中央觀光市場
中時電子報 新北社企電商基地 進駐三重中央市場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陳文敏
張哲生 46年前,台北橋三重端附近的建國戲院(前身為三重戲院,是三重地區最早的戲院)
電影 萬華白骨事件
三重工業史
張哲生 三重福德北路與重新路口(台北橋頭)1970 vs 2016
戀戀三重埔系列二
細說三重
演藝文化-三重好萊塢
全台灣最狂的城市!三重人的日常是怎樣?
台北攻略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