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貂嶺火車站」,一座倚靠著山壁,面向著湍急基隆河的鐵路小站。只有區間車停靠,許多高等級列車都像流水般旋即而過,火車上的遊人只能把握匆匆一瞥,這藏身於壯闊河谷間的火車站。作家劉克襄曾在《11元的鐵道旅行》這本書中,讚譽三貂嶺站有著「全世界最貴重的孤獨」。不知道劉克襄要描述的是,三貂嶺站擬人化的感到孤獨,還是遊人到三貂嶺便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寂寞。對賊賊而言,三貂嶺有其特殊地位,這特殊地位不僅在於它是一座車子到不了的火車站,或是劉克襄給它的浪漫,更在於它與前面三貂嶺聚落共生的關係,以及它過去鐵道產業、煤礦產業的聚落歷史。因此,到了三貂嶺,絕對不是只看看火車站而已,還要走到不遠處的三貂嶺聚落,了解這隨著煤礦產業衰退的小聚落,如何再次獲得生機。
與鄰近的平溪、猴硐、瑞芳、金瓜石、九份相比,三貂嶺可能較沒有人氣。也鮮少人知道,在民國四、五零年代,三貂嶺其實礦業十分發達,煤礦出產量一度超越金瓜石。現在在三貂嶺聚落仍能看到一些煤礦產業,以及與其同樣重要的鐵道產業遺跡,散佈在聚落中。雖然沒有特別清楚的標示著,但問問三貂嶺聚落的村民,他們都能告訴你這個空間曾經的功用是什麼。而三貂嶺這顆還未太多人發現的璞玉,也被一些喜好這環境的年輕人看中,從去年開始就舉辦了一年一次的市集。賊也是因為去年參加過這個市集,才發現原來三貂嶺還有一個聚落,之前只是為了搜集台鐵小站的章,到三貂嶺火車站就走了。今年第二次參加市集,搜集了更多資料,才發現小小的三貂嶺,有這麼多有趣的故事,就讓賊帶你偷走三貂嶺的記憶吧:
作為鐵路區分成二條路線,各自往宜蘭與平溪方向運行前的最後一站,三貂嶺車站獨特的地貌,確實令人印象深刻。車站座落於基隆河河谷的山壁那側,遊人一出車站只能見到基隆河穿越山脈,滾滾往下游的方向移動所形成的壯觀地景。也因車站在河谷間,三貂嶺車站也成為台灣唯一一個沒有公路可抵達的火車站,必須沿著左邊照片的人行步道前往三貂嶺聚落或公路。
三貂嶺火車站屬於宜蘭線鐵路。宜蘭線鐵路於日治時期大正五年(1917年)動工,大正十一年(1922年)瑞芳、三貂嶺間鐵路先行營運,三貂嶺設站。三貂嶺原為二等站,於1971年調降為三等站。雖然三貂嶺只是個小聚落,每日進出車站人數也少,但三貂嶺站原先設立的目的本就是作為工作用車站,因而仍維持三等站的地位。目前還有專人管理,辦理電器路牌閉塞的工作。
話說在三貂嶺的第一月台原本有一座兩層樓高的號誌樓,這也與三貂嶺作為宜蘭線和平溪線交會處車站有關。在過去尚未有電子化設備控制火車站場時,號誌樓的存在就非常重要,必須透過機械結構控制站場上的轉轍器,監控與調度平溪線運煤火車進出。然而,作為台灣所剩不幾的號誌樓之一,三貂嶺的號誌樓早已被拆除,改成一座嶄新的現代廁所。2017年才真正第一次到三貂嶺的賊,也沒機會看到號誌樓了。
再往前走,會看到對面有一棟水泥平房,門上寫著「安全第一」。這是台鐵的工作站,是負責維護鐵道人員的休憩所。可能因為三貂嶺腹地狹小,工作站無法與火車站在同側,而設置於鐵軌對面的山壁下。話說這山壁那側也有幾間民居,其實滿想知道他們都是怎麼出入的,而且還有間民宅就蓋在山壁的高處,每次回家都要爬樓梯上去,想到賊就累了,不過倒是滿居高臨下,遺世獨居的。
走在往三貂嶺聚落的人行道上,在右邊山壁會有一條階梯通往山上的福德正神廟。要上去這土地公廟要橫越鐵軌,所以要注意是否有列車通過。這間土地公廟是土做且小小的,遮風避雨的樑柱應該是後來附加的。三貂嶺聚落因基隆河的經過,分成左右兩側,土地公也分成「這邊溪」、「那邊溪」的土地公廟。過去三貂嶺的大拜拜就是在農曆八月十五的土地公生日,由地方人家輪流擔任爐主,這活動也順勢讓居民聯繫情感。
沿著人行道往三貂嶺聚落的方向走,在要下地下道前,往對岸望,會看到一座廢棄的隧道口被包圍在樹叢間,但它特殊的外型仍然突出。這個隧道為「三瓜子隧道」,宜蘭縣鐵路橫越雪山山脈,工程十分困難,需要鑿洞架橋。其中以三貂嶺隧道和草嶺隧道最為艱困,光是瑞芳到雙溪就鑿了九個隧道,而這個三瓜子隧道就是其中一座,光看這裡的地勢可想這工程有多辛苦。不過為什麼要用磚塊封住入口啊,是怕人掉下去嗎?
宜蘭縣鐵路過去採單線雙向通車,直到1984年雙軌鐵路通車後,包含三瓜子隧道等單軌隧道就棄置不用,而三瓜子隧道則被新三貂嶺取代之(右圖)。在三瓜子隧道上可以看到日本總督明石元二郎所題「至誠動天地」匾額。相較於宜蘭線上的草嶺隧道、猴硐隧道相繼被登錄為文化資產,三瓜子隧道目前僅列冊追蹤。民間也曾提議要串連幾個隧道做成自行車路線,卻也只聞樓梯聲。
繼續往前走會看到鐵道旁平台上有一座兩層樓建築,這是「碩仁國小」,也是吃土祭市集舉辦的地方。碩仁國小的市集2017年才開始舉辦,名稱從直接簡單且一目瞭然的三貂嶺鐵路邊市集到今年的「吃土祭」,感覺舉辦市集的在地工作室更了解這個小聚落需要什麼樣的市集。吃=食物、土=陶器創作,他們以最貼近這座小山城環境的理念「土」,找到契合的手作夥伴,給到訪者最踏實的一天。
碩仁國小的前身是昭和十三年(1938年)的三貂嶺公立國語講習所;昭和十六年(1942年)改名為猴硐國民學校;國民黨政府來台後,先改制為猴硐國小碩仁分校,隔年獨立成校。可惜才短短二十年,碩仁國小便因在地產業衰退導致的人口外移,而於民國七十三年(1984年)廢校。據說,教室上黑板一些字還停留在民國七十三年廢校的最後一天(不過賊覺得很多都被新字掩蓋了)
會有一個國小設立於此,代表著三貂嶺過去曾是有一定的人口居住的小聚落。做為三貂嶺唯一的國小,最輝煌的時候,每個年級約有三、四十人,還曾經達到一個年級兩個班的規模。現在兩層樓的建築,也是為了因應班級數增多,而擴建為兩層樓的規模。學校的藍色木窗也很吸睛,木窗分成三層,使得空氣對流更加旺盛,具有重視自然光線、通風的效果。
碩仁國小又開始有了生機。瑞芳社區大學成立了三貂嶺文史工作站,推動地方文史重建。碩仁國小這個依然存在的空間,成為這些過去在三貂嶺生活的居民的新場域,透過藝術空間的打造,他們將這個廢棄老舊校舍改頭換面。現在在教室裡面都看得到過去文史工作室的文史研究成果,以及環境再造的成品,包括右圖的故事景窗,透過田調,告訴旅人這裡過去曾經為人熟知的故事。
走出碩仁國小,市集一路延伸至旁邊的民宅。經過廖阿嬤的家、阿忠料理這兩間由三貂嶺在地居民所開的飲食店後,旁邊有幾間以磚造和石砌的廢棄建築,似乎開始在重新整修。市集去的那天,這間民宅沒有大門,直接走進會看到有人在一張大桌上煮咖啡。原本以為這只是配合市集營運的咖啡店,沒想到他們還真的是要在這間老屋開店,名為「Cafe Hytte」,Hytte是挪威文小屋的意思。
賊覺得要在三貂嶺開一間咖啡廳還真的需要梁靜茹給他們一點勇氣,畢竟這裡不像在台北,有這麼多潛在咖啡廳消費者。年輕人可能一年也就只有市集這一次,會來三貂嶺這個聚落吧,大部分時間好像都是長者前來附近的幾個步道登山。不過三貂嶺偏遠的特性,如果經營的不錯,就真的會讓人想搭火車前來(畢竟交通也是挺方便)。而且後面還有幾間老屋,或許未來有更多的可能會發生在這座曾被遺忘的聚落。
在碩仁國小的平台外有一個大草原,賊覺得那兒滿適合野餐的,也許下屆市集可考慮辦個吃土野餐!這個大草原原先是平溪線的機關庫,負責平溪線火車的維修和保養。因此,平溪線在碩仁國小前會分岔出一條鐵軌,而後再分出兩條鐵軌進機關庫。左邊的鐵軌是處理火車日常補給及維護;右邊主要是負責進行大維修。右邊那張照片賊站的鐵橋是通往平溪的鐵道,進機關庫的鐵軌應該已經被拆除。
在三貂嶺機關庫仍運作時,三貂嶺移居了許多鐵路局、礦業公司上班的人,這裡也搭了許多宿舍,在草原附近看到的許多斷垣殘壁,都很有可能是當時宿舍的遺跡。根據網路上的資料,機關庫的存在對當時的三貂嶺居民非常重要,除了鐵路、礦產業等勞動記憶外,機關庫更帶給這個山中小聚落熱鬧的生活場景。例如機關庫的空地就成為賣菜、賣藥等商人販售商品的地方。話說直到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都還有人住在宿舍。
右邊這張圖引自「文清的瑞芳札記」,滿推薦文清兄的這個札記,實實在在地把瑞芳地區的文史和文化資產狀況詳細記錄。照片中看到一座置放於水泥柱上的圓筒,這其實是蒸汽水車的加水站。因為蒸汽火車開動需要消耗大量的水,鐵路沿線車站都會設置加水站來補水,瑞芳境內僅有三貂嶺有加水站設施。雖然過去曾有保存運動,但台鐵還是將其於2011年拆除,現在三貂嶺已看不到它高聳的地標了。
除了平溪線煤產運輸而有鐵路運輸的機關庫襲產外,在這也能看到與煤礦業更為直接相關的襲產,也就是洗煤場。上圖和右邊照片的那堵紅色磚牆後方就是過去的洗煤場。洗煤場的運作流程是礦工從地底鑿出煤礦後,再從基隆河的礦坑口以「流籠」方式運送到這裡的洗煤場洗選,再將可使用的煤礦搬運到鐵道旁,而後倒入運煤火車運送。三貂嶺的煤礦業已逝,洗煤場成為居民種菜的田園,遊人只能猜想這堵牆的用意。
沿著鐵軌到基隆河的對岸,同樣是三貂嶺聚落,但到了對岸就成為碩仁國小這側居民所說的「那邊溪」。現在遊人走的橋是新橋,過去連結基隆河兩側居民生活與運輸煤礦的吊橋,成為居民建築的一部分。如果仔細看兩側舊吊橋的遺跡下,都各有一棟民居。據說這兩家的柱子就是吊橋的橋墩,可說是非常有趣的舊物利用結構。
在那邊溪會看到滿多的現代建築,而不是廢棄民宅,可能因為公路只能到這,所以這裡有幾間餐廳和民宿。往公路的方向走,會看到三貂煤礦,這也證明了三貂嶺過去的煤礦史。這座三貂煤礦於昭和八年(1933年)開坑,由劉尚經營且命名為「合和煤礦」,但直到昭和十三年(1938年)才開始產煤。後來因二戰而停工,並經幾次轉手。最後在民國四十五年(1955年)由台灣水泥公司繼承,並以地名改名為「三貂煤礦」。
現在在三貂煤礦口的牌匾是民國壬子年(應為民國六十一年),由趙仁愉所寫。有趣的是,趙仁愉是當時中央日報在東北角最有影響力的記者,且熱心於東北角一代的地方事務。因此,當時的礦主才會請趙仁愉題字,為這座三貂礦坑多了些藝文氣息。即便如此,三貂礦業仍然面臨台灣礦業的蕭條,在民國七十五年(1986年)解散。
原先廢棄而無人問津的三貂煤礦,在三貂地區社區營造的努力下,有了新的面貌以示觀光客。在坑道前的廣場種了一些較為養眼的景觀植物,入坑檢查室與機電室都有了介紹牌,最前面也有三貂礦坑的歷史解說牌,代表三貂地區真的滿重視自己過往的礦業歷史。話說往礦坑內望去,可以看到礦坑內依舊豐沛的水源。
在三貂礦坑對面可以看到一排的紅色廢棄磚牆,這裡曾經是礦工的澡堂。過去礦工完成一日的採礦工作後,就會到這裡洗去滿身的黑灰後再回家。可惜這座澡堂只剩下紅磚牆能夠紀念過去被洗去的黑色歲月,澡堂屋頂、支架幾乎都消失,而內部也是荒煙蔓草。如果能重新利用這些廢棄澡堂,重現過去的礦工工作場景,會讓觀光客更了解三貂嶺過去的黑金歲月吧!
離開三貂礦坑再往前走,會看到右側又有石階通往上方的福德宮,這是那邊溪的福德宮,與三貂嶺車站附近的福德宮,隔著基隆河相望。
不過這座福德宮較有規模,不像對岸的福德宮是一座小小的土廟。這可能是因為這座福德宮在三貂礦坑旁邊,庇佑著三貂礦坑,礦坑的經營者不得不在修建時捐助福德宮修建。
在廟前的彩色磁磚上會看到三貂煤礦股份有限公司全體員工敬贈的字樣。而當時的經營者三貂煤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松德,則刻於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修建的碩仁里魚寮庄福德宮善事樂捐芳名錄中。
在快到魚寮路盡頭,會看到一棟造型特殊的磚房。在其主建物的兩側,還附加了相互對稱的圍牆。正想猜這種造型奇特的建築的功用時,抬頭看建物屋頂便會得到答案,偌大的招牌寫著「養鹿場」。賊去的時候,養鹿廠大門緊鎖,也沒聽到任何動物的聲音,不知道是不是歇業。但根據「綠光寶盒 三貂嶺」這本書,養鹿場是由一位阿婆所經營,她養這些水鹿已經十多年,如果有看到阿婆,不如問她水鹿近況吧!
推薦連結:
三貂 Zine:https://www.facebook.com/SanDiaoZine/
參考文獻
1.號誌樓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Html/authors/railroad/story/030109-2.htm
2.碩仁國小
3.三貂煤礦
http://ivynimay.blogspot.com/2011/08/1000810-1.htm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