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E THIEF OF PLACES
地方賊1106無字.png

​地方賊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 作家相片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地方 #銅鏡村] 偷走三灣迷人紅磚社區與赤糖公司的故事 #三灣鄉 Sanwan Township / 苗栗縣 Miaoli Count

已更新:2019年7月12日


端午節真的去了滿多地方,沿著臺三線挺進不少苗栗和台中的客家庄。前幾篇講完了頭份斗煥坪的故事,讓我們離開縣道124好,往南行上臺三線,看看許多山城的面貌吧!在作家張碧霞的筆下,曾經描述過浪漫的月眉吊橋,她是這樣描述著的

兩岸在此牽手,當你我從兩端走來

這灣吊橋把我們牢牢地相繫住,就這麼相伴此生

一起看朝雲晚霞,聽峨嵋溪低吟淺唱著川流而過

且讓我們相遇,向兩朵雲朵的邂逅

從陌生裡來,相遇,在臨流的吊橋上。


雖然等等會說到月眉吊橋橋面早已被拆,但可以想像當時這座橋多麽宏偉的跨越河流湍急得峨眉溪,情人們在橋上看著藍天白雲或傍晚夕霞是多麽的浪漫,而賊與月眉吊橋的相遇也是巧遇,若不是IG那張照片,我也不會驅車前往附近的銅鏡村,也不會看到僅剩遺跡的月眉吊橋。因此,在進入三灣市區的故事前,讓我們走一趟銅鏡村,偷走這裡的故事吧!



三灣銅鏡村隔著蛾眉溪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大埔道的小銅鑼圈,另一則是銅頂道的銅鑼圈。兩邊都各有其特色,若從頭份方向過來可以先進小銅鑼圈,看到峨眉橋就轉進大埔道。西河水庫建於民國四十年(1951年),那時為了調節水源和灌溉農田而蓋了這座水庫,還是苗栗縣第一座水庫。當時也順道在其上建了舊峨眉橋,這座橋當時具有水利和交通運輸(三灣來往頭份)的功能。



不過西河水庫在峨眉溪更上游,新竹縣峨眉鄉那建了「大埔水庫」後,於民國七十五年(1986年)拆除而功成身退。在西河水庫退位沒多久,與它共生的舊峨眉橋,也於民國八十三年(1994)被新的峨眉橋所取代,現在大家開車經過的都是新橋,舊的峨眉橋則成為可以眺望峨眉溪匯入中港溪的景觀橋。

在峨眉橋旁邊還可以看到一座吊橋稱為「月眉吊橋」,為何會稱月眉呢?因為蛾眉溪舊稱「月眉溪」。原本屬於臺三線一部分,昭和四年(1929年)完工,是南庄三灣通往頭份必經之路。吊橋上除了能開車外,還鋪設輕便軌道,台車可在軌道上通行,載運煤炭。同樣也是新橋換舊橋概念,前面的峨眉橋建立後,月眉橋就功成身退。甚至連橋面都看不到,只剩下橋墩在兩旁聳立。


那橋面哪去了呢?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月眉吊橋的鋼索木板等橋樑材料被拆除,拿去重建後龍溪上游,位於大湖鄉的法雲寺(剛好賊這次也有去法雲寺)。載往吊橋內走有一座步道,這裡有八座防空洞,現在被稱為「三灣蝙蝠洞」。不過沒有桃園復興蝙蝠洞這麼有名,而且環境好像沒有特別整理過,這些洞在日治時代可曾經是地下兵工廠咧,二次大戰末期,日海軍13航空師隊也也駐營在此。


也是因為這樣,二戰期間,美軍空襲時是沿著月眉溪低飛,用機槍向洞內掃射,覺得這景象滿刺激的,不知道還有沒有遺留彈孔。雖然稱作蝙蝠洞,洞內應該也還是有蝙蝠,但好像都不大能進去啊!社區資料好像是寫多次勘查坍方不通,不過有洞口都擺著介紹蝙蝠習性或特徵的告示牌,其中一個防空洞擺放著佛像。說到防空洞,除了戴佩妮,也許還可以跟基隆的防空洞做些交流。


美軍會轟炸這裡除了這些防空洞被偵測到有軍方在此外,也可能這裡有台灣赤糖廠,就在三灣蝙蝠洞的盡頭那。大正五年(1916年)有頭份庄人黃維生、林清文(還記得他嗎?在斗煥坪的文章有提到)創立「南灣蔗苗養成公司」,並於小銅鑼圈設置製糖工廠,並以為壓榨機動能的舊式蔗廍。隔年,改成機械式的改良糖廍,生產的赤糖外銷日本。



大正八年(1919年)成立「展南拓植株式會社」,不只經營種蔗製糖,還有採探、運輸、拓殖等業務。運輸的部分分成鐵道運輸和汽車客運。昭和元年(1926年)鋪設了從竹南京頭份、三灣、南庄之輕便軌道,經營台車之客運和貨運業務。而竹南到頭份則是以客運為主,並在此設置見張所,收取通行費。昭和十四年(1939年)展南拓植株式會社被東京製糖株式會社,改為東京製糖株式會社銅鑼圈工廠。


後來頭份黃家買回運輸部分成立「日新商會」,是日新客運和苗栗客運的前身。國民黨政府來台後,改組為台灣赤糖公司,專收三灣和鄰近鄉鎮的甘蔗製成這糖。起初年產量還滿大的,不過隨著台灣糖業的漸趨沒落。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台灣赤糖公司跟著關廠,廠區也隨之廢棄,現在只剩下幾根柱子遺跡以及社區內的老照片,能夠證明當初這片地有台灣赤糖公司運作。




過月眉吊橋,不是走大埔道喔,而是沿著月眉橋旁的路走,會先經過一間有兩百年歷史的「關帝廟」,廟右前方有一棵大樹,廟右方則有一間紅磚老屋,這代表銅鏡村的小銅鑼圈聚落到了,而廟與樹也成為這裡的小廣場。根據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辭書》記載,銅鑼圈地區在道光十年(1830年),丘陵地上是一整片的原始森林。道光十一年,林起通、余連貴等 30 人合夥開墾小銅鑼圈一帶。


嘉慶十四年(1809年),在此地拓墾的居民在「拓墾議事所」內供奉關聖帝君,祈求拓墾勝利。殆拓墾完成之時,便建廟供奉,並取名為「關帝廟」。該座關帝廟曾歷經三次進行重修。昭和十日(1935年)發生規模7.1的新竹州大地震,又稱關刀山大地震,整個新竹州災情十分慘重,這間關帝廟也全倒,可想威力有多驚人。隔年便選在現址稍微右側一點重建,並改稱「永隆宮」,一樣主祀關聖帝君,但有附祀觀世音菩薩、褒忠義民爺及福德正神。


還沒有說為什麼這裡老地名叫銅鑼圈,因為峨眉溪由東向西貫穿了銅鏡村,在丘陵間滾滾流去。而在河流中斷沖積出了平坦的河階面,中央有座隆起的小山丘,從高空俯瞰,很像銅鑼燒突起處,周邊如銅鑼燒之圓圈狀,所以稱為銅鑼圈。靠三灣市區的南岸面積比較大,稱大銅鑼圈,北部靠頭份市區的比較小,稱小銅鑼圈。賊都不知道原來以前就有銅鑼燒了,但我怎麼看地形圖都不像啊!


為什麼賊會來銅鏡村呢?因為它好像是台灣社造滿不錯的案例,而且IG上紅磚老屋配藍天的照片真的很吸引人。這次去銅鏡村的天氣也不錯,不過若要找紅磚老屋其實小銅鑼圈這裡比較多,賊一開始是往對岸的大銅鑼圈去尋找,雖然也滿多客家象徵的藝術,但就是找不到紅磚屋啊!還以為自己被網路給騙人,後來看到銅鏡村的新安工房在對岸,才知道原來銅鏡村範圍這麼大,還包括對岸的小銅鑼圈。


將車停在永隆宮旁,穿梭在紅磚瓦屋之間,可能端午佳節大家都不在,社區裡一面寂靜,只能聽到些許的風聲,這是多麽舒服的景致啊!有時候會看到一些紅磚上的小創作,多與客家族群有關,再次確認了這裡的客家認同。這樣的美景其實是銅鏡社區發展協會投入超過十年的努力,不斷進行社區人文藝術景觀修繕的成果。這間新安居現在好像是背包客棧的樣子,如果真能在這住上幾天,心情會很好吧!



轉身拍銅鏡社區的巷弄,古樸的紅磚配上嬌豔的黃花,真心覺得這裡社區環境維護的可真好。其實在南灣蔗苗養成公司成立之前,聚落居民們具有在製糖了,雖然台灣赤糖公司早已關廠,但這裡居民還是會種甘蔗,並致力於蔗糖的復育和蜂蜜的發展。結合了在地物產與文化襲產故事,他們曾舉辦「Honey蜜糖節」,就是要透過曾為製糖區的歷史故事,和現在的蔗糖產業,來進行社區產業文化行銷。


紅磚屋有一間叫「新安工坊」,賊那天去偷故事時是假日,門沒有開,畢竟我在聚落中連半個人影都沒看到。工坊是苗栗第一個位於台三線的後生添手團駐地工作站,成立於民國一百零六年(2017年)主要是推廣客家產業和社區文化故事,促進在地產業轉型和升級。在網路上有查到他們所帶的文化導覽,除了銅鏡社區本身的紅磚景觀外,也會去拜訪三灣其他產業,像苦茶油、茶廠,感覺故事滿精彩的。


銅鏡社區另外的特產是夏天的梨子,與冬天的柑橘。在新安工坊有時會有社區阿嬤進行與柑橘相關的工作坊,網路上有看到其他部落客參加過行程,製作過橘子發糕、橘子饅頭、橘子餅,可惜賊沒參與過。不過想到桔橙橙的橘子就和這紅磚古厝群色調滿搭的,就像那朵攀爬著紅磚牆生長的黃花一樣。雖然面臨人口外移的問題, 銅鏡社區的阿姨、叔叔們都還是努力尋找農村生活最愜意的方式。



拜訪完了小銅鑼圈,也別忘了到峨眉溪對岸的銅鑼圈走走,這裡算是新竹縣峨眉鄉與三灣交界的地區,再走一點路就可以到著名的峨眉湖,感覺是可以串成一條旅遊線。銅鑼圈這裡也有不少客家意象的牆壁彩繪與藝術裝置,不過村落範圍有點大,對旅人而言,好像沒有小銅鑼圈那麼明確,不過兩邊都屬於銅鏡村啦!能看到的景色也不大相同。



前面有提到道光十一年(1831年)有客家人開墾小銅鑼圈,在此同時,來自頭份田寮的溫克讓,則是墾殖了大銅鑼圈,當時設置隘寮,故了些隘丁,以防範可能隨時入侵的賽夏族人。歷經二十年的拓墾與防範,最後墾殖成後,而設立大銅鑼庄。照片則是大銅鑼圈內有百年歷史的溫家夥房「太原堂」,乘載了溫家先民在銅鑼庄墾殖的故事。



除了溫家夥房能證明客家先祖開拓成功的歷史外,山腳下的「忠烈墓」則奉祀著那些曾浴血抵抗賽夏族人而陣亡的客家勇士們。那時客家人這邊的死亡人數約有一百多人,起初是葬於大銅鑼圈庄中各處。咸豐七年(1857年),地方人士將這些被認為是勇烈的先祖骨骸集中埋葬,立了忠烈墓,並於春節、端午、中元等節日定期祭祀。現在想想,其實賽夏族人也是防衛他們的領地。


賊賊剛好是在端午節時遊三灣,碰巧遇到一位夫妻在忠烈墓祭拜,也稍微詢問了他們一下。忠烈墓的廟體是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重修的,但仍保存咸豐七年的舊墓碑,上面寫著「大銅鑼圈 勇烈諸君眾塚」。這讓賊好奇雖然現在都叫「銅鏡村」,但過去不同宗族開墾的小銅鑼與大銅鑼圈,是否有些隔閡。不過阿伯很驕傲的跟我說,當時在整修陵墓時,他家人也有出一份力,修建誌碑文上有寫到他先祖的名字。


在銅鏡社區活動中心北側,有一間「迎福宮」,應該是大銅鑼圈這裡的信仰中心,端午節滿多村內的人會開車來此祭拜。這間宮廟也有百年歷史,是在大銅鑼圈於道光年間開庄初期就設立,那時還是石頭堆成的石壘伯公。日本時期,伯公廟曾遭廢棄。國民黨政府來台後,則重建為泥墳伯公。在此同時,村內另外也奉祀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界爺)。




一開始還沒有建廟奉祀三界爺,過去是以聖筊為憑,村內信眾輪流擔任值年爐主,奉請家中奉祀。但社區現在人口外移嚴重,輪流擔任爐主這件事變得有點困難。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伯公廟改建時,便將三界爺奉請至宮內,也順道將散落庄內的伯公,像田頭、田尾、水頭、水尾等伯公,一起安置。因此,除了三界爺之外,迎福宮內還有另外九尊福德正神。



社區中除了這些文化景點,自然景觀也滿豐富,像是這座大龍崗湖。雖然不是什麼大山大水,但天氣好時,藍天白雲映照在湖上,還是頗為美觀。可惜社區指標動線有點不大好,山區路也滿小的,比較少人會來這邊。大龍崗也有環湖步道,走一圈大概十五分鐘,滿舒服的。可是真的滿少人來走,有點年久失修,步道結了滿多蜘蛛網,真是可惜了一個景點。除了湖之外,還有大草原景點,可惜一直沒找到。




參考文獻:

銅鏡社區農村再生計畫

許傑 旅行圖中 苗栗、三灣|銅鏡社區.大碗泡茶與橘子發糕的香氣體驗

A 案自然與人文環境說明:苗栗縣三灣鄉銅鏡村

苗栗文學地景 三灣

苗栗旅遊三灣銅鏡村農村之旅

銅鏡赤糖廠的故事

大銅鑼圈迎福宮


1,065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