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E THIEF OF PLACES
地方賊1106無字.png

​地方賊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作家相片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地方 #棚仔市場] 偷走香港唯一布料市場的抗爭行動 #深水埗 Sham Shui Po District / 香港 Hong Kong



離開了小販林立,遊客眾多的深水埗,下一站是前往賊賊這次特別安排的「2017復活墟市計劃」,是三個在地組織所辦的小市集。深水埗現在被打造成可以看到真實或底層香港生活樣貌的地方,不過觀光客看到的也只是表層,賊也一樣,反而會覺得深水埗就像台灣的早市,很熱鬧,但其實那地方好像是香港最貧窮的地方,有些看起來很老的樓方,都是危樓,卻還有不少人居住。


對了,墟市應該就是指台灣的市集,不過又更著重於社區利益和重分配的問題,在香港就有「撐 基層墟市聯盟」的團體,致力於推動墟市政策的設立。其實身在台灣的我們會想說,不就辦個市集有這麼難嗎?在香港跟政府借公共空間作為墟市的場地其實比台灣困難許多,手續非常繁複。所以有七個墟市團體聯合起來組成聯盟,希望民間團體與社福組織能夠在妥善的政策下舉辦墟市活動,而墟市除了可以活絡底層商業,較弱勢的居民也可以藉由擺攤維持生計,這其實不無小補。另外,社區舉辦墟市,也能夠重塑大都市難以建構的鄰里關係,而這也成為社會福利中很重要的支援網絡。所以墟市對香港來說,並不像台灣只是鼓勵文創或商業空間,而是具有社會意義的,比較像萬華的培根市集。


這場市集辦在寶血會嘉靈學校前的空地,由「深水埗見光墟關注組」、「重現街道熟食文化關注組」與「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從舉辦團體和參與的攤商可以看出不只墟市議題,也包括街食小販文化和低收入戶的議題。不過攤位數不多,賊們逛了一下,就發現在不遠處還有幾個攤販,就好奇地走了過去。想想是不是有別的市集,結果賊就走進了這天香港行記憶最深刻的地方。



原來這裡正在進行一場策略性抗爭,透過比較軟性的手法,像是導覽和市集,讓香港居民能重新認識這個地方,一個有歷史的市場「棚仔布市場」。

「棚仔市場」,在Google Map上面可以找到它的正名「欽州街小販市場」,位於深水埗警署對面,座落在九龍深水埗荔枝角道373號,從深水埗地鐵站走過來應該要十五分鐘吧!



1978年,港英政府要在欽州街興建深水埗地鐵站,便把原本在欽州街擺攤的一群販賣布料的攤商,安置在此地,讓他們能夠「臨時」擺攤。這樣的臨時,也一直持續到現在,欽州街小販市場還成為香港唯一的布料市場。那為什麼會叫「棚仔」呢?讓我們拉遠距離來看這座市場,它是攤商們合力以鐵皮搭建,塑膠帆布當作屋頂,看起來就滿「臨時」的。這也成為它的特色,而被香港在地人稱為「棚仔市場」


這樣的帆布市場,經過了四十年依然屹立不搖,這其實是經過攤商們日常經營中的改良及微調,也成為它的建築特色。布料的貨源都來自於大廠商用剩的零星布料,所以比較便宜,選擇性又多,深受設計系學生喜愛。然而,棚仔市場在附近都是高樓大廈圍繞卻看起來很突兀,這種突兀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可以說是很難得,但也難保不成為被剷除的目標,畢竟土地價值至上的思想總是存在。


其實早在2005年,香港食環署就向棚仔市場內的布商,宣稱要收回土地進行開發,並要求小販們於2006年年底安置到通州街臨時街市,與賣肉的攤商為鄰。看位置棚仔市場離通州街臨時街市並不會很遠,可能因為在此地習慣,或對原本的環境有感情,布販們拒絕搬遷。2006年10越,食環署官員們進入棚仔,查封攤檔,並放置鐵馬阻擋人員進出,後來造成一位小販售商,但食環署不知原因就沒有任何行動。


過了十年,食環署好像突然意識到曾經處理過這塊土地,在2015年8月中,又致函布販們,說要收回土地興建公私營住宅,也提出四個補償方案,包括撥出各區空置攤位供布販繼續經營,布販亦可選擇交回小販牌照,領取80,000元的特惠金。然而,小販卻不領情,擔心被安置的攤位偏遠,會影響到原本好端端的生意。類似的案件,賊在新加坡的二手市集也曾經寫過,小販們對於搬遷的擔心。


2016年1月,棚仔小販到立法會抗議,並列出七項不遷不拆的理由,其中包括棚仔市場歷史悠久,有其文化襲產的價值,也是香港現存唯一的布料市場,應該保存。此外,棚仔所在地區應該還有其他空地可以興建房屋,荔枝角道373號這塊地址並不是唯一。況且最後還發現通州街街市安置方案的牌照費用需要競標,底價還要港幣二千多元,與棚仔市場的臨時牌照費用三百五十元相差甚遠,影響攤販生存權。




延續前面,賊是看到前面有些手作市集才找到這座棚仔市場,原本並不知道它的存在和這個議題。起初還以為是什麼文青市集,但看到鐵皮帆布袋上所貼的黃布條,上面寫的那些文字,才明瞭這是一場抗爭。賊覺得與市集結合好像滿有用的,畢竟文青市集在華人地區(包括台灣、香港、馬來西亞)都有市場,也許真的會有不少人像賊一樣走進來,進而認識這座市場和議題。


台灣滿多保存文化襲產的抗爭,也會利用市集這種比較軟性的策略,先吸引觀眾的注目,再透過策展讓他們了解議題。剛好這是一座布料市場,外面的那些手作攤商所需的材料,也許能夠在棚仔市場找到。雖然他們本身與販賣布料的老攤商只是買賣關係,但透過這個市集或行動,也讓年輕創作者和老一輩的布料販賣者,找到另外一種合作方式。老市場和新市集的結合,也創造出傳承的氛圍。


不過,賊進到所謂的棚仔內時,場面滿混亂的,有許多走動的遊客,也有激進的演說,甚至還有媒體前來詢問記者。雖然辦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引起社會注意,和食環署的反映,但賊想有時嚴肅的抗爭和軟性的活動不要同時放在一起會比較好,這只是一點小小的意見啦!不過保存團體在活動上還滿用心的,像是歷史圖的輸出,讓參觀者能夠更一目瞭然棚仔的歷史,以及他們的訴求。



展覽中,也放置了一些平常不會見到的古董,或許有些新一代的服裝設計師都沒看過咧!其實棚仔市場就有點像是迪化街的永樂市場或三重的碧華布街,許多服裝設計系的學生都會到這裡找便宜、適合的材料來用。在策展中有看到一些板子上,寫著新一代年輕人對棚仔的記憶,或許不只是記憶,更是實際生活上的好夥伴,像有服裝設計師現在都還會到棚仔買材料,在講究時尚的香港,這倒是滿有趣的。


並不是說棚仔不時尚,而是一個被政府認為是傳統、髒亂,亟待剷除市場,竟然是時尚產業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段,也許許多香港大牌設計師設計的衣服,或港星身著的名衣上的材料,就有可能是出自棚仔市場。走進市場就是成堆擺放的布料和做衣服的零件,而且這只是「棚仔」,只有電風扇,不可能有空調,其實工作的環境條件不大好,這些年長的小販能在這工作,我也覺得滿辛苦的。


不過攤商們仍願意固守在這裡工作,想必是對這裡存在了些感情,不只是對顧客,攤商們之間,甚至是對棚架、土地。這場軟性的抗爭活動,有手作工作坊和時裝表演,讓參加者能更真實感受到布業存在的價值。還有導覽,可惜賊沒有參加到,不然就可以更深度的了解棚仔市場的故事,因為真實走了一趟環境,其實會有種密閉的感覺,很難體會攤販們這麼熱愛這裡的原因,只能去猜想。


雖然沒聽到導覽,但在一些地方還是掛了簡單的牌子,告訴我們這個攤商的小故事。香港好像有作者出版了關於棚仔市場故事的書,不知道台灣買不買得到。賊們也在外圍的市集年輕小販中,買到一款設計復古的包包。現在這個爭議還持續當中,大家可以關注「反對關閉棚仔布市場」的臉書,到香港時也不妨去棚仔布市場走一走!




相關組織:

撐 基層墟市聯盟

深水埗見光墟關注組

https://www.facebook.com/daytimemarket/


參考文獻:

欽州街小販市場

欽州街布販市場開放日

專題故事﹕棚仔布檔尋明天

深水埗棚仔市集 | 聖誕翌日的最後派對

https://aobabungakubu.blogspot.com/2017/01/blog-post.html

「棚仔布檔」年底被逼關閉 關注組籲公眾關注爭取保留

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E6%A3%9A%E4%BB%94%E5%B8%83%E6%AA%94-%E5%B9%B4%E5%BA%95%E8%A2%AB%E9%80%BC%E9%97%9C%E9%96%89-%E9%97%9C%E6%B3%A8%E7%B5%84%E7%B1%B2%E5%85%AC%E7%9C%BE%E9%97%9C%E6%B3%A8%E7%88%AD%E5%8F%96%E4%BF%9D%E7%95%99/

欽州街布販市場商販關注組

348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