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E THIEF OF PLACES
地方賊1106無字.png

​地方賊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作家相片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襲產 #樹林老街 Shulin Historic Street] 偷走老市場記憶所建構的樹林老街 #樹林 Shulin / 新北市 New Taipei

已更新:2018年6月5日


樹林系列的第二篇,其實主要是講「樹林老街」,但樹林還有散落於市區周圍的文化資產,不但考驗賊寫作的功力,事實上也頗富腦力。因此,在沿著上面那張圖的小巷,進到樹林老街的故事前。先讓賊延續上一篇後村圳的故事,從樹林張家另外一個留下的文化資產開始。

在樹林區太平路上有一座橋,名為「太平橋」。根據文化部資料,太平橋是道光2年(1822年),由樹林張家的張必榮號召眾佃捐助修建的。後來經過三次修建,在民國49年(1960年)拓建為鋼筋混凝土橋。 當然這座混凝土橋並非文化資產所登錄的對象,於2014年被登錄為直轄市定古蹟的是,位在橋旁邊,被大樹掩蓋的太平橋碑,不仔細找還真容易錯過


仔細看這其實是由三塊碑組成,分別是同治6年(1867年)、同治13年(1874年)及昭和2年(1927) ,碑文都是記載修橋的捐獻紀錄。其實國內有滿多碑被列為文化資產,只是大家比較常路過,而非觀賞,像是例如賊寫過的文山公園的木柵蓄魂碑。而這個遺址則記錄了三個時代,真的需要好好留存。如果想了解張家的,可以翻閱《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受限於篇幅賊不講太多,比較著重於文化襲產。另外,這座橋也跟鶯歌精的故事有關,大家可以查查。

那讓我們時間再往現在推近一點,若路過樹新路、俊英街交叉口,會看到一座小公園內的廟宇。但那其實不是廟,而是一座墓園,埋葬的那些在甲午戰爭後,日軍接收台灣時,對抗日本人的義軍。當時日軍想要以鐵路運送軍糧南下新竹,在樹林遭義勇軍襲擊,鐵路被毀、軍糧遭奪,隨後日軍於1895年六月一日焚燒樹林村庄報復,有十三人戰死。根據資料,目前知道姓名者有八人,有一人僅知姓陳,剩下的四個人則不知道全名,故稱為十三公。

二戰後,樹林的仕紳集資興建碑文以紀念那些抗日人士。這塊石碑於2008年被列為市定古蹟,民間也會在每年的農曆6月1日定期舉行公辦祭典。



其實原本還要介紹潭底地區的聖蹟亭,但潭底地區其實離位於樹林火車站旁的樹林老街有段距離。而且那其實是樹林開發的源頭,旁邊也有一些礦業遺址,等到下次一起書寫會比較好。

講完抗日時期,讓我們再推進到50年代的博愛一街,當時博愛一街可是樹林最熱鬧的地方。以市場為核心,附近開著許多店家,包括服飾店、中藥店、診所等,甚至現址在千歲街鎮南宮奉祀的五府千歲,起初也是從雲林褒忠鄉遷移至老街。此外,最上面那張圖由許丕典先生所開的「元和堂蔘藥行」,也是看診人絡繹不絕。

而這都要回到樹林老街的精神核心「市場」。這應該是賊第二次寫「市場」這個主題,過去在碩士班有修過「市場學」,而對市場產生了興趣,畢竟市場與在世界各地,都與地方的發展故事極為相關。上次寫了六張犁私有市場因為都更使得範圍縮小,這次來到樹林公有市場,也是面臨都市再發展的議題。在樹林,老市場所牽涉的不只是一座市場而已,而是市場與其附近街道所形成的「樹林老街」的記憶,要如何書寫及回憶這條市場老街,就跟著賊一起偷走樹林公有市場與老街的故事吧!

賊是從樹林火車站前的博愛一街走29巷進去,也就是這篇文章最開頭的那張照片。這條巷子不大,但它的空間感,確實有讓人從繁華的現代市區,走回五零年代的感覺。除了巷子頭的元和堂蔘藥行的復古招牌與磚屋外,刻印在市場建築上的「樹林公有零售市場」很有馬賽克拼貼的效果。可惜我們回不去二、三十年前,這棟承載著大樹林地區日常生活買賣記憶的空間已經停擺。

公有市場所在的土地,早在昭和十六年(1941年)就有「樹林食料品零售市場」的設置。二戰後經過幾次的改建,當時政府財源拮据,建築體是以攤商集合自行雇工的方式興建的二層樓五十坪建築。市場於民國56年(1967年)改名為「樹林公有零售市場」,並由樹林的地方行政機構以公辦民營的方式營運。

據說樹林市場在40~60年代的全盛時期,有超過百攤在此做生意。而且顧客不只樹林市區附近的住戶,有人從山佳、柑園、迴龍,甚至還有從板橋等地前來的顧客。在當時私家車仍不盛行的年代,顧客還是划船、搭火車來樹林採買。在樹林仍為鎮的時期,攤販租金每年最高可達一百八十萬,市場在當時真是有利可圖。現在空蕩蕩的樣子,實在滿難想像當時市場的榮景。


根據報導,因公有市場位於鎮前街與博愛街的巷子內,對騎車來買菜的顧客不方便,許多攤販都移至市場外的博愛街上。隨著攤商順著顧客買賣行為移動至市場外,原本的公有市場逐漸蕭條,甚至有人指出外圍攤商搶走了客源。民國八十年間,公有市場一部分改為公有停車場,部分攤商改至保安街一段十四巷販賣,那裡也成為臨時攤販集中區。

目前仍能看到少數的攤販仍在市場運作,大概有十一間攤商,但多數市場空間改作為倉庫使用。此外,市場建築在過去是商業與居住共生的地方,現在也還有十三位住戶居住在內,而且已超過十五年。其實市場處於2013年就未與地主簽約,攤商的經營與居民的居住是在默許下,畢竟都市更新還沒有展開。然而,這些行為隨時都會宣告中止,甚至租戶可能面臨搬遷的壓力,尤其地主已於去年(2017年)中申請都更。

左邊那張是玓瓅文史工作室於去年(2017年)所辦的「老市場的呼喚」活動的海報。樹林地區致力於文史調查的工作室便是「玓瓅」,如果對樹林文史有興趣可以google一下,有很多詳細資料。這張海報最值得參考的地方就是那張攤商位置圖,還能完整指認出攤商的位置真的很難得。

雖然樹林地方從2015年開始連續舉辦了三屆「老市場的呼喚」活動,區公所也有參與,都更還是依然照走,老市場依然沒有被呼喚回來。賊是最近才接觸到樹林公有市場的議題,沒有參與過前三場活動,不知道舉辦情形如何。但若活動淪為政府口號式的歲末活動,而非真正對老市場的未來有任何思考與討論,似乎意義不大。


繞了樹林市場一圈,賊從博愛街的出口出去。其實這條街在博愛街熱鬧之後,應該就是市場的路口,畢竟這裡有一個大大的綠扛棒寫著「樹林市場」。面對未來可能不見的市場,賊還是留一張照片做紀念好了。姑且不論市政府如何補償攤位或是住戶,這些攤商與住戶與市場難切割的是多年的情感,從那清楚的口述圖就知道,老市場是這區塊的情感核心,也許朝文化襲產方向走,對樹林老街會更有意義與發展潛力。



除了博愛一街29巷元和堂的巷子可以走進市場外,從樹林警察宿舍旁的鎮前街29巷也能走進市場。樹林警察宿舍於2015年登錄新北市歷史建築,其建於大正七年(1918年)是樹林區僅存的警察宿舍襲產。根據文化部的審查理由,宿舍建物構造保留日式雨淋板牆面,牆體採編竹夾泥法。內部空間隔局亦保存原貌,可反映時代技術風格,內部也可容納三個人居住。


在登錄後,有地方民眾希望能夠開放警察宿舍作為觀光景點。但可能毗鄰警察局,他們對開放的態度也趨於保守,只強調目前傾向保存建築。賊認為這滿可惜的,畢竟會來樹林觀光的不多,若結合市場周圍以及後村圳等鄰近的文化襲產。將位於火車站旁的警察宿舍規劃為樹林旅遊服務中心或觀光文史館,可能會更有益。不過賊在探訪時,看到宿舍屋頂上有幾隻小貓,也許這裡雖然閒置不用,卻成為小貓的棲息場所。

話說下個月(2018/07/24)樹林警察宿舍就要過一百歲生日了。不知道有沒有要討論宿舍活化的可能,不然只有小貓幫他過生日了。鎮前街29巷可以接到四德街7巷而後出去四德街,這也是市場的另一出入口。早期該條街稱為「後街仔」,這條巷子在濟安宮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從潭底地區搬移到現在廟址,以及鎮前街開通前的通行道路,串連了市場購物與前往廟裡拜拜的動線。


這條便是後街仔通往市場的模樣,現在只能想像過去摩肩接踵的畫面。然而,這條後街仔還是可以看到不同於當代水泥建築的磚牆矮房。可惜現在這條主要動線,已經名符其實成為後街仔,甚少人從這邊出路了。賊覺得如果能在這個區域進行社區營造,讓遊人重溫過去的老記憶,就不會像現在市場出現消極樣了,行人因此也繞道了。


目前位於鎮前街的樹林區公所建築是民國68年所建。早期,鶯歌與樹林地區屬於台北州海山郡鶯歌庄,而鶯歌庄役場(類似現在的公所)就是設置於樹林的市場中。過去,這條後街店家和工廠林立。賊在巷子內發現一棟廢棄的紅磚建築,現為地主停放車子所用,查過資料應該是碾米廠。若有錯誤,也請樹林鄉親幫我糾正。此外,還有「和芳茶行」、草蓆工廠販賣潭底蓆,現在也都不復見了。



賊傍晚從博愛街的出口出來,這條街應該是樹林最熱鬧的一條街吧!無論早、晚都是市集而熱鬧的存在。博愛街的歷史就跟賊上篇所提到的後村圳有關,博愛街底下為後村圳的圳道。大概在70年代左右,後村圳就像新莊的景德路一樣被加蓋成博愛街。原先位於市場內的攤販為了吸引顧客便出走到博愛街的馬路販賣。


有些樹林民眾認為,博愛街長期被攤販佔據,不只嚴重影響樹林市區的市容,也危害市場內合法攤商的生意,是樹林無法進步的象徵。2006年,政府直接在保安街一段十四巷設置「保安臨時攤販集中區」,是樹林區公辦公營的攤販集中區。這也讓保安街、博愛街成為早上市場,晚上夜市的一條道路。

其實市場的這些問題很多地方都在發生,像賊研究的檳城喬治市老市場也面臨攤販都只願聚集在外面,不肯進去市場建築內營業。除了顧客可能不想進去室內外,外面也比較好招攬到生意。因此,這的確是難題。不過街道上的攤販的觀感見人見智,它的確符合消費者與攤販的需求,卻不見於都市規劃者。偶然遇到這間在樹德宮前的青草+紅茶,盡量避免寫食物的賊還是要推薦一下,這個青草味真的很回甘!


別看樹林樹德宮這座土地公廟外表看起來很新,其實祂在原址已經很久,供奉的土地公可能是樹林最老的一尊。這間廟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創建,由上一篇提到的張厝圳開鑿人張沛世所建,一開始只是土埆廟。後期樹林成為名為「風櫃店」的市街後,於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以磚瓦改建。最近是於民國八十六年的博愛路拓寬工程,重新整建成現在具規模的土地公廟。


其實,樹林的歷史論述要發展成文化觀光,將老市場作為主要亮點,串聯其他各點包括日式宿舍、濟安宮、樹德宮應該會滿有趣的,可惜政府為了滿足用路的需求,還是不斷將後村圳加蓋。也不好好治理圳道沿線,博愛街二巷雖然還看得到渠道,但可能只被認為是臭水溝。賊是真的要好好推薦玓瓅文史工作室對後村圳再造歷史現場的提案,也希望他們能提出更細緻的方案內容。

(補充:這應該是橫坑溪,而非後村圳)

最後,賊來到了濟安宮,它是樹林地區民眾信仰中心。其實之前賊就路過一次了,這次才發現原來這座廟這麼壯觀。原是賴氏家族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自泉州白礁奉保生大帝之分靈渡海來台,於樹林最初開墾的潭底地區奉祀,而又稱為潭底廟。大正十二年(1923年),因潭底老廟腐朽,現在的樹林市區又因縱貫鐵路而發展,便遷移至現址。


有關於濟安宮,廟宇研究不是賊強項,且濟安宮的網頁做得非常好,所以可以從那邊得到資料(下面附連結)。文章最後,還是要回到本篇主題「樹林市場」。老市場存留與否,其實是台灣很多地方的保存課題,連與台灣發展程度相近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城市都面臨同樣問題。老市場是否絕對是阻礙地方發展的老舊空間,又或街道流動攤販是否真為市容的毒瘤,都是價值的判斷,唯有經過城市市民的討論,一起想出有利於城市未來的發展方案,才是解答。但賊相信,樹林公有市場的記憶是可以透過官方與市民合作的文化治理形式,再構樹林市區的城市紋理,並成為樹林的亮點。只看官方是否有遠見了,除了老市場之外,賊對老戲院有興趣,聽聞樹林曾有東方、大同、育英及天天這幾間戲院,大家可以跟我分享一下嗎?



參考文獻:

濟安宮:http://www.jian.org.tw/About

http://www.peoplenews.tw/news/0b69503f-4289-48de-9995-7c9345dcc0e7

http://www.newtaipeimarket.ntpc.gov.tw/cht/index.php?code=list&ids=109

https://market.cto.moea.gov.tw/Market/table.asp?id=238-0001

http://www.southjournal.com.tw/treasure-island/201508-20/

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NewTaipeiCity/shulin/0107018-JAG/view

https://www.google.com/maps/d/viewer?ll=24.99459353058175%2C121.428196777832&spn=0.204711%2C0.41851&msa=0&mid=1zlutgrDotE9cy-I9kNc9_zX1Z-o&z=14


3,507 次查看3 則留言

3 Comments


房靜茹
房靜茹
Feb 25, 2023

市場裡面現在一堆垃圾堆積也不見處理,綠柵欄旁邊違停一整排機車,希望盡速都更吧

Like

劉凪兒
劉凪兒
Feb 16, 2023

現在才看到這文章,覺得好可惜,應該早點發現的,這幾年裡,已經越來越多建築歷史不復存在了,想再看到也沒有機會了,原來樹林也曾經有這麼漫長的歷史,之前曾在網路上搜尋,總是覺得有關樹林的歷史資訊很少,感謝整理了這些資訊。


Like

You Bonnie
You Bonnie
Aug 11, 2021

難得有人居然幫樹林做了一篇調查報導,那我就分享我小時候在東方戲院看電影的記憶吧,我是90年代的時候搬到樹林,那時東方戲院已經是二輪戲院了,一張票50元可以看兩部,如果我沒記錯的話。

放暑假時會跟鄰居還有妹妹,平日跑去看比較沒人,到了假日人就會很多,裡面椅子不夠坐就要用站的,或是電影院會另外給高腳凳,自己找地方坐,印象中東方戲院好像是蓋在大水溝上,因為我看得到下面的大圳溝,至於中山路的戲院我就沒去過了,要看院線片就會坐火車去板橋林園

Lik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