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E THIEF OF PLACES
地方賊1106無字.png

​地方賊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 作家相片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市街 ☞ 屏東縣 里港鄉】沒落的商業河港中,拼湊阿里港繁華的波紋


雖然美其名是部落客,但我好像都把文字寫在臉書上,那乾脆稱呼為臉書客好了。為了不讓這個頭銜變得詭異,所以還是把文字重新整理在部落格文章上。如果有需求要去某個地方玩,或是想認識某個地方的賊友也比較好找。

活到快三十歲,這一年來常才跑屏東這個有趣的縣市。以前可能連長治、崁頂、獅子都不知道在哪裡,現在倒是可以背出屏東所有的鄉鎮,下一步希望能挑戰聚落。希望今年有機會能夠出一本關於屏東聚落的旅遊書,不知道有沒有出版商,或是該上嘖嘖募資呢?那在這本書出之前,先讓我們從里港開始由北往南認識屏東這個南之國。


★ 里港老街(雙慈宮、韓哲卿洋樓)


來到里港老街時突然下起一陣大雨,只好沿街找騎樓躲避,這應該是我來屏東遇到唯一一次下雨的天氣。不知道原先住在這裡的先民,都是在哪裡避雨的?屏東平原十分廣大,最早為 #鳳山八社 的聚集地。在荷蘭殖民時期,政府鼓勵他們種植稻米,也成為專事農耕的族群。所種植的 #雙冬早稻,讓屏東平原成為全台唯一一年兩穫的地方。不過如此穩定的收成,卻成為未來發展的雙面刃。


里港這裡有鳳山八社中的塔樓社與武洛社,塔樓社可是八社中人口最多的族群。一般認為,該社所居住的地方為今塔樓村,但也有學者參考古契約認為,應該是在九如鄉的 #番社 地區,這老地名現在還留著。在前一篇有提到,康熙年間的朱一貴事件藍廷珍率其弟藍鼎元來台處理紛亂。而後藍鼎元之子藍雲錦於乾隆初年移民開墾阿里港地區,成為藍家來台定居的一世祖。


那里港為什麼叫里港呢?其實她老地名為 #阿里港 ,與阿里山可能有一點關係。這有三種說法:曾有一名為阿里的男人,在溪畔賣冷食,後來這裡成為河港後,便冠以阿里港支撐。也有一說是里港為平埔族與漢人交易之場所,阿立祖在漢人口中轉變成阿里,所以稱為阿里港。第三個說法還真的與阿里山有關係,下淡水溪發源自阿里山山脈,流阿里山山脈,三大支流匯聚於里港,而稱為里港。


不過里港要算真正崛起,大概是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因為阿里港街的繁盛,清廷將下淡水溪縣丞由萬丹街遷移至阿里港。建廟這件事情對當時市街的成形相當重要,雍正八年(1731年)奉祀湄洲媽的雙慈宮,當時稱為天后宮。而後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地方由地方仕紳籌資蓋建廟殿。昭和四年(1929年)的時候又在重修,並新增大雄寶殿與大成殿。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 #合境平安碑 記載了乾隆十三年(1748年)建廟殿,並建置天燈一事;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再買瓦店三間供香燈支用,此塊石碑便是宣告天公香燈由來。雙慈宮的珍貴除了本身寺廟的建築樣式外,內部共有八塊從乾隆到昭和時期的石碑,記載了阿里港街不同時代的庶民生活與政治氛圍。當中的 #嚴禁開賭強乞翦綹碑 便記載了乾隆四十七年(1872年)里港曾有國王宮之事


三山國王廟的記載相當重要,他可能是過去里港街曾為閩客混居的證據。此外,雙慈宮廟中最珍貴的匾額應該是嘉慶十八年(1813年)由中書科林朝英所立的 #光被四海 匾額。接著還有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海天福曜」。最後則是咸豐九年(1859年)由阿里港街總理敬立的「海邦被澤」匾。對了,里港有溪南和溪北,兩邊都有雙慈宮。民國一百零八年(2019年)土庫雙慈宮新建落成,而有 #里港媽回娘家 的過程,挺有趣的。


在前一篇里港古厝的文章,有提到藍、蔡、陳三大家族,以及個別對應的古厝。除了那三間古厝外,在老街雙慈宮旁會到到一棟高起的洋樓,那是昭和四年(1929年)由韓哲卿先生起造的洋樓,也是里港第一間民間蓋的洋樓。韓先生原籍台南,日治時期才遷移到里港,並開始從事種甘蔗、製造砂糖的事業,進而累積了不少財富。後來也擔任里港庄役場助役及里港信用組合長,算是當地重要的政治家。


即使從國小那往街上看,還是會先看到韓家洋樓。若翻閱洋樓的老照片,會發現沒有前面這座帶點中式的木構造門樓,應該是後來才加。因為沒有帶空拍機,從老街上看洋樓只能看到二樓的部分,有點可惜。細長的藍木窗,搭配著女兒牆上簡單的雕飾,給人一種樸實無華之感。據說前方還有水泥雕塑的車寄,希望下次能親自造訪內部。




★ 中山路上(里港郵便局、敬字亭、小驚喜)


走出老街會到達中山路,在這條路上有兩座歷史建築可以看。首先是#里港郵電局 ,造型與賊賊之前造訪過的佳里郵便局大不相同。並不是呈兩邊對稱的狀態,而是將主入口設置在右側,並設置雨遮,還有三根圓柱做裝飾。如果仔細看窗戶上有三個半圓,那其實是 #氣窗 ,用來回應台灣南部的溽熱。木製大門的隔扇玻璃窗戶上有開一個小窗口,這其實是讓民眾進行夜間投遞的行為,挺便民的。


雖然看不到內部,但資料中表示,內部空間格局可以分成兩部分,臨街是櫃檯營業用的區域。櫃檯是以水泥粉刷磚牆作為內外區隔,櫃檯的檯面也是同樣作法,並以木製格柵作為櫃檯的窗口欄位。另一部分則是內部工作人員的辦公空間。國民黨政府來台後,這裡曾作為里港郵局所用,於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郵局遷址便閒置。後方也有幾間日式建築,不知道是不是郵局或其他官有宿舍。




在里港公園內有一塊體積滿大的石碑,刻有 #甘棠遺愛 四字,背面為呂岳德政碑發現記,此為 #呂岳德政碑 。呂岳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任鳳山縣阿里港縣丞,治理的績效很好。雖然只待了三年,但民眾感戴,便做此碑頌德。

如果仔細看石碑下面的基座,上面寫著 #北門 二字,北門另一面則寫著南門,這其實是阿里港街曾有城門的證據。道光十五年(1835年)因為市街繁盛,吸引不少盜匪前來,阿里港庄藍見元號召鄉紳,建立了四座城門。根據資料顯示,里港城是以刺竹為城牆,珊瑚礁石為城門的建材。日治時期只剩下南城門。不過在昭和十一年(1936年)因市區拓寬道路,南門也遭拆除,但卻留下北門、南門的門額。



走進里港國小,在百年校慶紀念的大石塊後面,有一座被列名為歷史建築的 #敬字亭 。雖然在屏東看到敬字亭並不稀奇,但這座敬字亭與清代時屏東三大書院之一的 #雪峰書院 有關。該書院於光緒三年(1877年)由藍登輝、張簡榮、張簡德所興建,附近的里港、九如、高樹學生會來此學習,而成為下淡水文教中心。日治後,書院改為孔廟,後來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設立阿里港公學校,孔廟也在幾年後拆除已建立教室。

中山路還有一間古厝讓我好奇,文獻上關於他的記載乏善可陳,但她又是出奇的美艷動人,在里港是不輸給那些大家古厝的存在,特別是他花磚使用的大方程度。凹壽的設計,再加上出簷步口廊讓人難以忘懷這棟只有正身的古厝,即使不需護龍也能自帶高雅。堂號上寫著神秘的 #KanKa ,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不太像是姓,也可能是商號,或是與平埔族群有關,一切都是待答的問號啊



1,138 次查看1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