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E THIEF OF PLACES
地方賊1106無字.png

​地方賊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作家相片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策展 #宜蘭壯圍旅遊園區] 偷走蘭陽失落沙丘的新契機 #壯圍 Juangwei/宜蘭 Yilan

已更新:2018年5月3日


喜歡我的文字,臉書可搜尋 地方賊:http://t.cn/RmPbrSh 按讚追蹤,偷走更多地方故事!


壯圍,有著連綿的海岸線,夾在北方的頭城烏石港,與南方蘇澳的南方澳中間,卻很少有遊人願意為它駐足。即使是土生土長的宜蘭人,也不熟悉這片宜蘭的「失落海岸」。為了讓宜蘭人及觀光客重新認識這片海岸,並串聯南北兩個觀光海岸熱點,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東北角風管處)便斥資上億,在壯圍海邊興建壯圍旅遊園區,吸引遊人前來。不過在賊賊分享這個旅遊園區之前,先來聊聊壯圍的歷史以及其失落吧!

大家對宜蘭開墾的歷史,最熟悉的應該就歷史課本會教的吳沙吧!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吳沙由陸路進入宜蘭,從石城、大里簡附近的土地開始,逐漸往南。嘉慶二年(1797年),吳沙逝世後,由其姪子吳化繼位及開墾,另有他人依附,又再前進至頭城等地。嘉慶七年(1802年),以吳化為首,召集閩粵等地的漢人組成「九旗首」,進攻五圍(今宜蘭市員山鄉一帶),並分地開墾。在此要注意的是,當年隨吳沙進入宜蘭的鄉勇,成功分得民壯圍(今壯圍鄉),作為酬謝,該土地又被分成七塊,從壯一到壯七。這些鄉勇多屬漳州人,因而現在仍能在壯圍看到奉祀「開漳聖王」的寺廟。

因為此時漢人開墾噶瑪蘭地區已眾,必須派人進行管理,又要嚴防盜賊的侵入,嘉慶十五年(1810年),宜蘭收歸清廷版圖,並於嘉慶十七年(1812年)設置「噶瑪蘭廳」,隸屬台北府。光緒元年,噶瑪蘭廳改為宜蘭縣。日治前期則改為宜蘭支廳,,後又改為宜蘭廳,在此之前壯圍地區仍稱為民壯圍。大正九年(1920年),日本殖民政府實施街庄制,民壯圍改稱為「壯圍庄」,歸屬台北州宜蘭郡,但壯一的部分則劃入宜蘭街。昭和十五年(1940年),將壯二、壯三、壯四、壯七納入宜蘭市。國民黨政府來台後,一開始屬台北縣壯圍鄉。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改隸屬於宜蘭縣轄下,壯圍鄉僅剩壯五、壯六兩地。

不過其實在吳沙入主宜蘭平原前,這塊土地是平埔族,尤其是噶瑪蘭族居住的土地。根據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的資料,包括了喀國里遠社(壯圍鄉大福村)、奇上板社(壯圍鄉廓後村)、里目罕社(壯圍鄉新南村、功勞村)、抵美福社(壯圍鄉美福村)、新仔羅罕社(壯圍鄉功勞村)、抵美抵美社(壯圍鄉美間村)等社。這些平埔族目前可能已經漢化,或是因漢人侵入,壓縮他們生活空間而往東遷至花蓮海岸一帶。

說完了歷史,來談看看,為何東部海岸區在壯圍會特別的失落。壯圍鄉以宜蘭河分界,大致可分成三個發展區域來看:首先是宜蘭河以北,包括五間、土圍、古亭、十三股等聚落;其次是宜蘭河以南,也是壯圍鄉行政中心、公共服務主要集中的地區;最後則是東側濱海一帶。整體來說,壯圍鄉產業發展以農、漁業等一級產業為主,即使是在宜蘭河以南商業機能仍低,多數居民多往宜蘭市跑。

賊賊今天要談到的則是東側濱海的沙丘地區,過去的發展主要依賴濱海公路(台二省道)的通過及養殖業的生產。針對台二線,壯圍本不以觀光為號召,再加上海岸離羅東、宜蘭等市區有段距離,即使有設置永鎮等海濱公園,但因非重要據點,常被觀光客忽略。台二線在宜蘭海岸便不是觀光道路,而是給大客車快速通行的交通道。針對養殖漁業,則因該產業為夕陽產業,壯圍廢棄魚塭亦多,過去也難以與觀光做結合。因此,壯圍的東側海岸整體上仍屬相當零星與低度的發展。

然而,當一級產業逐漸衰退,或需要附加價值協助轉型時,觀光便成為壯圍能夠抓住的唯一方舟。地方居民長期對海岸觀光發展抱有期望,但壯圍沿海受到保安林地劃設,且多數地是國有地,用地取得複雜且困難,再加上壯圍海灘自然條件差,東北季風又強勁,也難以吸引私人度假村前來投資,這時就需要政府的觀光政策用創意又在地的手法加以吸引觀光客。


在這個荒僻的沙丘設置一個旅遊園區便成為觀光局的招式之一,而且要成為一個指標性建築才有號召力。這個案子其實也談了很久,作為壯圍鄉史上最大觀光開發案,也早已成為失落海岸上居民的一大期盼。自2014年開工以來,雖然曾被承包商跳票重新招標,但也在四年後見客。中間換了許多定位,最後卻是以一個極為「藝術」的風格,想要打造不同於台灣其他遊客中心的形式。


東北角風管處這座旅遊園區,既然設在宜蘭,當然要找來宜蘭首席建築師「黃聲遠」與其田中央事務所傾力設計。說實話,賊賊也不知道黃聲遠團隊是否傾力,但他還是一如他過去在宜蘭的建築既往,強調真實生活的設計,與當地地景的結合。因此,在壯圍這片海岸已形成百年的「沙丘」,成為黃聲遠團隊的設計主題。透過在壯圍建立遊客中心這棟指標性建築的機會,黃聲遠團隊試圖找回這座失落沙丘的新契機,重新將它與宜蘭居民及觀光客連結,讓沙丘所蘊含的自然生態不再孤獨。

除了黃聲遠這位深根宜蘭,卻揚名國際的建築師外,東北角風管處更找來了國際知名大導「蔡明亮」以其近期展演於世界各地的作品「行者」進行佈展,讓遊客能夠在塵、風、雨、潮、月亮與海等以大自然元素,感受到黃聲遠建築的自然、蔡明亮作品的深刻,以及壯圍沙丘地景的真實。。

黃聲遠表示,希望團隊所設計的這棟遊客中心能成為遊客休息的地方。他提到了「等待」這個字眼,遊人能夠在這等待家人相聚,一起欣賞沙丘的時光。而沙丘則是終於等待有人能夠欣賞它獨特的美。我不知道遊客在遊客中心開幕後,能不能從建築物體會到等待的浪漫,但壯圍鄉民卻是等待夠久了,希望這件作品能夠為他們迎來壯圍曾未有過的人潮!那就得看看這棟建築物能夠帶給觀光客們什麼樣的驚喜!


建築物內以不規則的方式,創造出帶有線條的流動感。這種流動感不僅導引觀眾,來回自在的遊走於各個展覽室,也導引著光與風,從室外流動於室內的沙丘。

而地面也刻意設計的高低不平,讓人透過行走也能感受沙丘的真實,甚至展場中還真的將沙雨水帶入房間中,讓人在觀賞展覽時,也能透過身體的觸摸,感受到更真實的沙丘地形,並穿梭在也在行走的蔡明亮作品間。


「行者.蔡明亮」是蔡明亮的實驗短片計畫,包含了「無色」、「行者」、「夢遊」、「金剛經」、「行在水上」、「西遊」、「無無眠」、「沙」等幾個作品。

走過了多個城市,蔡明亮與李康生回到了台灣的濱海小鎮「壯圍」。在幾近無人的沙丘上,李康生再度以極慢的步調行走,讓人感受到荒涼與孤獨,但卻極富台灣人味的七十分鐘長片「沙」。


與蔡明亮合作,內部展場怎能不放置與觀賞影像最有關的「椅子」,椅子隨意擺放於沙丘上,歪斜到難以讓人入座。這樣的椅子也只是裝飾品,除了強調沙丘的不穩定性(呼應了黃聲遠的建築理念外),更凸顯了黃與蔡希望大家能與沙丘和諧共處的理念,就隨意坐吧!就赤腳坐在沙丘上看著影片,想像自己待會會如何成為一位




從二樓有空中小徑可以繞道建築物的後面,緩行走向沙丘那一側,在防風林前則有一條小溪流形成與遊客中心的一條天然界線,好像護衛著人造物的再次入侵!黃聲遠團隊似乎要將這一側打造成生態型的舞台,讓藝術能夠與河流、防風林、沙丘等自然地景共同創造出新的生命力。他甚至希望大家能夠走到這一側來,隨意坐在沙丘或草皮上,雖然看不見海,卻能聆聽太平洋的聲音,微弱卻有屏息以待的浪漫!


若從遠處眺望這棟遊客中心,想必除了不規則的造型外,突出的這座黃色塔也讓人想知道黃聲遠團隊的用意。這座塔其實是為了讓遊客能夠從建築物內,透過塔的鏡面玻璃,遠眺與這座遊客中心共存的26公里沙丘與海。雖然這個舉動很貼心,但刻意建一座塔來眺望,反倒沒有前面那些房間實際親近沙丘來的真實,黃色的用意其實賊賊也搞不懂!總覺得突兀,干擾了沙丘暗色給人的寧靜

出場了黃聲遠與李康生,鐵三角最後一位則是放在遊客中心都會有的販售區,由薰衣草森林旗下團隊「森林島嶼」進行策劃。薰衣草森林這個品牌,我想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也曉得他們極有夢想的創作理念。但他們的子品牌森林島嶼應該是近年竄起的店家,以近年很流行的「選物展覽店」的形式出發,已經在北、中、南各地擁有不少店家,宜蘭應該是東部第一家吧!(如果他們沒有把宜蘭劃在北部的話)

其實將遊客中心只交給一個團隊算是近年的趨勢,而森林島嶼以體現台灣生活美感的理念倒是與整個遊客中心所想要的藝術、生活的氣息滿符合的,也精選了來自台灣各地的創意生活品牌。只是這種高質感,也代表消費一定不斐,是否能夠闔家歡樂我不知道,很怕會形成「遊客中心版的松菸」,也希望他們能夠推出更在地、社區,或結合沙丘地景的產品,而不是只是小清新!


東北角風管處既然費心打造了一個高質感、有藝術氣息,甚至可以說「很文青」的遊客中心,同樣治理該地方的宜蘭縣政府,也推出了「蘭陽溪口生態魅力園區計畫案」與遊客中心連結,形成一個觀光廊道。該計畫分成兩期,第一期隨著遊客中心於2018年4月28日開幕時也完工,包含了興建滯洪池、漂流木木屑步道、植栽,以及整理周邊環境等。第二期則是進行排水及親水環境營造、舊營舍及廢棄碉堡整理、裝置藝術建置。

宜蘭縣政府希望能結合壯圍東港榕樹公園、蘭陽溪口野鳥保護區、防風林及濱海腳踏車道等觀光設施,希望能配合遊客中心推動壯圍海線的觀光。賊賊本人挺期待宜蘭縣政府對濱海地區軍事襲產的處理,希望能夠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觀光潛力點。

不過在二期未完成前,宜蘭縣政府為了配合遊客中心開幕,率先在未完工的土地上舉辦「壯圍藝術季」。這外側的藝術展其實與遊客中心內部的設計風格有挺大的差距,後者可能吸引到文青、藝術家,前者則是適合小孩子和婆婆媽媽。雖然兩者因為分屬不同單位經營,未能形成一個整體的氛圍,但卻能夠服膺於一個遊客中心的需求。畢竟一個家庭前來遊客中心,能夠在同一個園區滿足不同觀光客的需求,倒是完整了許多。

除了上圖的大型生活藝術作品,可以供人打卡之外,縣政府委託的策展單位也在幾個花圃中間擺放了平埔族人的壁板,要讓人意識到這片沙丘最原始的主人是平埔族人。這樣的展示方法其實是司空見慣,只會加深民眾認為平埔族人就只會種菜和捕獵的意象,況且身為這塊沙丘的最原始居民,竟然只留一個板子寫少少的字,其實有點不大尊重。



不過相較於館內已經成為一種抽象式,不帶歷史的沙丘藝術建築,這樣的原住民展示雖然簡單,但卻也十足讓一般觀光客能夠了解這塊地曾經住過原住民。還是要再說一次,也許遊客中心的展方以及藝術季的展方,對彼此的作品可能覺得互相矛盾,未形成一體,但就現實層面而言,卻是互相補充彼此的不足!不過這個展示這片沙地歷史的時光隧道展,做得到是挺廉價的!


在這片沙丘上,縣政府也規劃出了可食地景區,結合了現在最夯的環境概念,但可能趕著開幕的關係,那些可食植物可能種的有點落漆,希望後來會好一點。而那個大型的藝術作品就是「牽罟」,宜蘭這邊的海域極為特殊的活動,也是鄰近社區推行的小旅行體驗活動。參觀完了遊客中心和藝術展,不妨到南北兩個社區去走走,而這也是遊客中心設立的一個概念,不過社區小旅行部分,礙於篇章,就讓賊賊下集待續吧!


東北角風管處的遊客中心以黃聲遠建築、蔡明亮策展,再加上薰衣草子品牌森林島嶼做號召,十足要以高質感的鐵三角品牌概念,吸引遊人來這偏鄉小鎮!但這就是矛盾的地方,雖然黃聲遠以壯圍地景「沙丘」設計的內部建築空間很迷人,與外面的沙丘連成一氣,再加上蔡明亮的作品,讓人有種行走於沙丘上的神秘感。但扣除掉沙丘這點,黃聲遠+蔡明亮這組合總讓我覺得曲高和寡,畢竟這是遊客中心,不是美術館,內部展出似乎以一種高姿態傲視鄉土的感覺。

不過若再加上宜蘭縣政府有點掉漆的藝術展,雖然隨便、很台灣官僚風格,但卻補足了遊客中心不夠在地、親民的部分,甚至也補充了平埔族歷史的敘述,雖然展示方式有待加強。雖然我有酸了一下,但賊賊也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去看看這個壯圍遊客中心,畢竟這個地方失落了這麼久,需要大家去偷回他們的故事!下一篇,就讓賊賊帶大家去走走南北兩個可愛的小社區吧!



資料來源:

均衡城鄉發展推動方案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31000481-260107

1,840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