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來河西地區其實是為了參與之前在導覽認識的好朋友「雙口呂」,在南興社區的三合院工作室修復活動,大家有興趣可以上臉書找一下,查詢雙口呂的活動,絕對讓你對台灣粿有不一樣的想法。參觀完雙口呂的三合院後,也在河西地區跑幾個點,畢竟這是部落客的使命,出來玩就是要善用時間。查了一下,「齋明寺」這座百年古剎竟也成為IG打卡景點。
其實在IG打卡這件事成為觀光重要的量化指標後,不少台灣的廟宇也開始動土新建,透過一些建築工法讓自己成為年輕人會去打卡的地方,北投法鼓山農禪寺、台中大里菩薩寺就是指標,而齋明寺也是。而這三間廟的興、增建,不約而同都使用清水混凝土的建材,可能這樣看起來比較簡單,也就是減法的概念。畢竟廟宇本身就已經很繁複,若旁邊的新建築有太多概念,那就喧賓奪主了。(猜猜賊在照片哪)
根據執行此案的孫德鴻建築師所述,當初在設計增建的新護龍時,最關注的是尺度與新舊間的關係。建築師除了在滿足僧團居住、修行的空間需求外,也試圖在齋明寺、萃靈塔以及兩者所在的山坡形式中找到協調的方式,特別是「屋脊線」。如果稍加注意可以發現新建護龍的屋脊其實並不是等一的,順應邊坡的形狀以及空間機能而深度不一。
簡而言之,就是護龍應該被當成「背景」,而讓參訪者不會忽略寺廟作為古蹟的真正價值。賊來的時候,的確發現視線還是會鎖定齋明寺主體,護龍反倒被植栽遮掩。倒是建築師不管怎麼設計,還是難敵清水模就是比古厝要吸引當代觀光客這一點。然後出世的建築師與入世的僧侶們在討論寺廟增建案的過程也挺有趣,我有補充孫建築師的文章在下面,有興趣可以看看。
講完增建的部分,讓我們回到建築本體。齋明寺早在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文資法還沒修時就被定為古蹟了。嘉慶年間林本源家族曾經招募墾戶於此地開墾。道光三十年(1850年)農民李阿甲自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出家返台後,便結草庵在此修行,並供奉從南海請回的觀世音菩薩,取名「福份宮」。同治十二年(1873年)當地仕紳集資改建廟宇,命為「齋明堂」
大正元年(1912年)擴建正殿與兩側廂房。皇民化運動期間,昭和十二年(1937年)日本殖民政府原本要進行宗教整理,但在第五代住持與日本曹洞宗聯絡後,改名為齋明寺才逃過一劫。第六代居士後來將齋明寺捐贈給了法鼓山,作為第七代住持的聖嚴法師,於民國九十三年(2004年)開啟增建計畫,包括庭院和後來的清水模護龍都是在其擔任住持內完成。不僅給了寺廟新風貌,也讓孫德鴻得到2012台灣建築獎首獎殊榮。
喔對了,齋明寺過去是齋派,是明代石興起的佛教支派,信眾主要在家持齋奉佛,不需出家,大概是在白蓮教亂後,才大量進入台灣。參訪完齋明寺主體後,可以走到後面看,這裡還有一間萃靈塔於昭和四年(1929年)所興建,主要是給民眾安奉祖先遺骨的地方。萃靈塔在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重新整建,靈塔後來改建成鋼筋混凝土,但好像有將舊有建築包覆其中,只是賊沒有看出來。
除了萃靈塔之外,齋明寺後方還有一座桃園最古老的聖蹟亭。大桃園地區的,賊已經集了中壢、龍潭的,原本也想來找這座建於同治五年(1866年)的大溪聖蹟亭。卻只見牌子,不見亭,我們還走下去齋明寺古道,結果什麼也沒瞧見。很怕自己走完古道到河邊,沒有力氣爬上來,就果斷放棄。感覺應該是在照片的樹木後面,可能卡在樹中間吧我想,文化局的朋友不來把它找出來嗎?
大溪要前往龍潭在古時候,還是坐船穿越大漢溪,再走古道爬個山上去河西會比較快一點。而河西地區有三座古道,第一座就是齋明寺古道,他就在齋明寺後方,以前河東的朝聖者要拜拜都一定會走這條路。接下來是蟠龍崎古道,連結著較北方的崎頂地區到河東老城區;最後則是御成路古道,連結等等會提到的員樹林和老城區。前兩者都滿多人會走的,蟠龍崎倒是比較少看到遊記在寫。
身為桃園人雖然不是每個桃園的地名都要知道,但在前往龍潭、大溪的路上,都會經過一個叫「員樹林」的地方。台灣不少以竹林或森林相關位置命名的地方,最有名且直接的就是新北市樹林區,其他像林口、林內也都是。員樹林的地名來源也跟過去這裡樹林廣布,先民開闢道路時必須隨著樹林而轉彎。台語的「彎」樹林,讀音是不是很像員樹林啊!
員樹林作為聯結大溪和龍潭的必經之道,在清末及日治時期就是大漢溪西邊(簡稱河西地區)的大聚落,在台灣堡圖上就可看到,在員樹林庄時期,已有行政機關和警察機構的設置。建於同治六年(1867年)的老廟三元宮可以見證這地方位於大溪、八塊厝,通往龍潭、三坑的重要位置。
順道查了資料,發現這裡過去有一棟過去是公路總局員樹林道班房(即辦公室和道路工程人員宿舍),但因公路總局工程後來都採外包模式,且辦公室移至羅浮後就停用。道班房從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開始就閒置至今,看新聞是說成為治安死角,閒置空間倒是滿常有這樣的說法。不過為什麼公路總局會把道班房設在這裡也是滿好奇的,也是第一次聽到道班房這個詞彙。
不過賊沒看到道班房的樣子,這次專程去找它,已經被移除準備要蓋員樹林市民活動中心了。雖然沒看到道班房,卻在巷弄間發現了員樹林過去的老戲院「建新大戲院」,現在應該是成為倉庫廠房,不知道裡面戲院格局有沒有改變。沒有查到相關的資訊,大溪老戲院還是「國際戲院」比較多人討論。大概查到它是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核准成立,這個探訪中意外的驚奇,也讓我這老戲院控覺得興奮。
建新大戲院的記憶,當時行程有點趕,來不及口訪,就等下次有緣再行動。不過這時期有戲院,應該與國民黨政府來台後,於民國五十七年(1968年)將國防大學理工學院遷至員樹林,以及三元三街巷弄內有「員樹林營區」有關吧!大量地軍事官兵的娛樂需求,在地方還是需要被滿足的,同樣的情形也見於之前寫作文章的湖口老街的復興戲院,以及那幾個曾經出現在營區附近的戲院。
員樹林營區大概是在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原本留在那的特戰862旅營區,移回武漢營區後,員樹林營區就開始荒廢。國防部近年其實滿想利用廢棄的營區,原本在一百零六年(2017年)軍備局有拆除的標案,但在桃園的文化團體提報下,文化局便先將營區列冊追蹤。在同年年底,經過文資委員的探勘和審議,同意將營區內的三棟建物和附屬廊道列冊追蹤,其他則由市政府和國防部再行協調撥接與移轉。
根據報導,目前所要保留的三棟建築,將來分別會活化成員樹林故事館、日照中心以及員樹林集會所,其他八零年代後蓋的建築應該會拆掉吧!賊只能在營區外拍裡面的建築,但根據當時審議委員的說法,像餐廳採用RC大跨距預力樑版系統,還有兩棟碇木構造的建築,辦公室也呈現現代主義風格,被認為具有美援時期的風格。這不僅見證了國軍的歷史,也是員樹林戰後成為重要的軍事地方的見證。
賊去的時候應該還在整修階段,不過裡面環境感覺滿好的,長期廢棄下來也成為都市中難得的綠地空間,也難怪評審委員指出可以保留那些老樹。不知道除了三棟建築已經指定未來活用的定位外,整個園區會做怎麼樣的處理,希望不要浪費幾十年下來活出來的綠意啊!其實可以參考台灣幾個廢棄營區成為公園的做法,像是新竹縣新豐鄉新庄子後營區改造成野戰公園,或是彰化縣花壇鄉長沙社區所改建的營區公園。
對了,它除了是員樹林營區外,其實應該稱之為「國防部軍備局傘儲庫」。這裡在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以前是沒有軍隊進駐,是陸軍後勤總司令部經理署負責訓練「經理士」的基地,後來特戰62旅步六營從凌雲岡營區移防至此。後來又成為國防部陸軍航空特戰司令部八六二旅特一營+特四營新兵隊的營區。當初會成立傘儲庫,是為避免天龍戰被命令下達,就得從屏東將傘具網龍送,才成立此戰備庫房。
參考文獻:
桃園那些被「看不見」的航空軍事遺產!
桃壢嵌文化事務所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孫德鴻建築師 – 齋明寺記 大溪齋明寺增建
文化部 文化資產局 齋明寺
文化部 文化資產局 大溪敬字亭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