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這座世界襲產城市(World Heritage City)應該是賊賊待過最久的城市之一,畢竟賊賊的論文是做馬來西亞世界襲產研究。雖然是世界襲產研究,但賊賊的研究不侷限於襲產區內,襲產區外如何受到世界襲產操作的影響,也是賊賊研究關注的(好像扯太遠了,又不是論文發表)。
大家來馬六甲都著重於雞場街,以及荷蘭區,賊賊這次就帶大家偷走襲產區外的有趣景點。
位於馬六甲襲產區東南方約三公里的海邊,座落著一個小村莊,平房錯落有致,與一般的馬來甘榜(kampung,村莊)無異。但仔細看每間建築物的裝飾,會發現十字架、聖母像等天主教樣式。
在一個以馬來伊斯蘭為主,再加上信仰佛道教的華人,以及印度教信仰的印度族裔為主的國家,看到一個以天主教為主的小村莊,不免讓人感到疑惑。
其實,這裡是馬來西亞極富特色的甘榜之一,他們是一群海洋之子,祖先遠從西歐而來,他們是「葡萄牙後裔」,這裡是「葡萄牙村」。
其實葡萄牙村在1990年代後,一直都列入馬來西亞政府的觀光論述中。只是在2008年馬六甲登錄世界襲產後,官方就特別重視襲產區的發展,忽略葡萄牙村。在最近馬國與中國官方共同推動一帶一路之後,馬六甲因歷史和位置因素獲得青睞,發展勢在必行。位於沿海的葡萄牙村,便可能成為填海造陸政策下的犧牲品。其實,葡萄牙村作為馬來西亞少數族裔生活的村莊,能力並不只是像現在作為觀光客來吃海產的地方而已,他們有很強的文化底蘊,能夠述說一個族群的離散史,以及不同於馬來西亞主流的語言、宗教文化, 值得旅人在這著上一天,細細挖掘,就讓賊賊帶大家偷走葡萄牙村這群海上之子的故事吧!
馬來西亞曾經被葡萄牙(1511)、荷蘭(1641)、英國(1824)相繼殖民過, 馬六甲作為當時重要的貿易港口,又在馬六甲海峽的要衝,便成為西方殖民帝國競相爭逐之地。
葡萄牙人於16世紀的統治,不同於後面的荷蘭人與英國人,葡萄牙殖民政府依循著「3G」的概念來治理馬六甲,三G包括黃金、神及榮譽。因此,鼓勵通婚及傳遞宗教成為重要政策,也有了許多混血葡萄牙後裔。
而在荷蘭打敗葡萄牙,佔據馬六甲之初,葡萄牙人可以選擇是要離開馬六甲或者回去葡萄牙。某些葡萄牙後裔雖然沒有回葡萄牙,但卻循海路移居至泰國南部、檳城或印尼;另有一些則是回去鄉村地帶,但鄉村地區多為馬來社區,為了避免被排擠,所以這些葡萄牙人已逐漸同化。因此,馬六甲的葡萄牙人長得與現在的葡萄牙人有些差異,有點類似馬來人的膚色,但又與馬來人有不一樣的輪廓。(可以參考上圖,他是葡萄牙村很重要的地方人士:馬丁)
葡萄牙村的設置則與英國殖民時代有關,當時葡萄牙村的居民居住於海岸地區,而且多和其他族群混居,居住品質不是非常好。當時葡萄牙村的傳教士,廣邀上層居民協助, 向英國政府購買土地,建構葡萄牙村,並於1935年完工,也才有現在的葡萄牙村。
獨立後,馬來人領導聯邦政府。葡萄牙人在特殊的族群政治下,試圖去凸顯他們具有的馬來人特徵,並訴求爭取Bumiputera的權利(土地之子,類似台灣原住民)。其實葡萄牙族裔在馬來西亞這麼多年,文化面向已經融合了其他族群的元素,就像左圖的粽子,在馬來人社群也極為常見,賊賊卻是在葡萄牙村買的。
然而,在不同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動下,葡萄牙後裔仍保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認同,也積極珍惜他們的文化襲產。其中,我覺得最有特色然而,雖然與其他族群文化是他們的語言,仍然以古葡萄牙語進行溝通。雖然他們自認為是古葡萄牙語,但因與不同
葡萄牙村仍保有自己強烈的族裔認同,也積極去保護他們具有特色的文化襲產。其中,賊賊覺得最有特色的就是語言,他們仍保有「古葡萄牙語」。雖然這古葡萄牙語因文化涵化的關係,受到其他語言的影響,尤其是馬來文,但基本構造依然未變。在日常生活中,葡萄牙後裔們仍以古葡萄牙語溝通,雖然依然面臨官方不重視此語言的傳承,年輕一輩也認為會馬來文和英文就好的問題。
平日的葡萄牙村就像普通的馬來甘榜一樣,沒什麼人潮,是個寧靜的小村莊。偶爾會有幾個遊人闖入,但也無擾於甘榜的悠哉。葡萄牙村與台灣許多鄉下小村一樣,面臨人口老化的議題。在葡萄牙村時,多看到老人們在家門口或是廣場上聚集,又或是小孩騎乘腳踏車在打鬧,少見青壯人士。這是因為馬六甲的產業發展不足以提供充足就業機會給葡萄牙村的青年,他們只能到外地找工作。
走在葡萄牙村的第一條街上,會看到一棟米色的教堂。這棟教堂於2012年才建立,是葡萄牙村第一座教堂。這對葡萄牙村非常重要,有了這座教堂,葡萄牙後裔們就不需到村外的教堂去做彌撒。對馬來聯邦政府也很重要,因為這項建設有政府的資助,代表著政府對異教徒和少數族裔的包容(但也可能為了大選佈局?)。總之,對觀光客而言,週末到教堂會看到葡萄牙族裔在這聚集的情況,也是村裡能看到最多族人的時候。
在葡萄牙村的第一條街(Jalan D’ Aranjo)上,會看到一棟米色建築物,這是葡萄牙村第一間教堂,於2012年由政府補助所設置。對葡萄牙村民來說,有了這間教堂,他們就能在葡萄牙村做彌撒,而不用到村外。對聯邦政府而言,則能代表他們異教徒及少數族裔的包容(雖然可能有政治盤算?)。在週末時,經過這間教堂,會看到滿滿的人潮,應該是一個禮拜能看到這麼多葡萄牙族裔聚集的一次。
同樣在 Jalan D’ Aranjo 順著教堂繼續往下走,則會看到一間黑色的建築物,吸引遊人的目光。這棟建築物與葡萄牙村其他的平房不同,是木造的,看起來頗有年代。這棟建造於1940年代的老房子,是葡萄牙村僅存能夠見證那個年代建築形式的房子,其他幾乎都經過重建。這棟建築物雖然在馬六甲博物院管理下,但仍由Nicholas Loboo的外甥們居住。
有機會可以詢問葡萄牙村居民可不可以借看屋內,或是直接居住於葡萄牙村的民宿,體驗不同於傳統馬來村的風情。因為多屬一樓平房,葡萄牙村的家屋都很長。大門打開通常是客廳,會看到許多天主教的符號懸掛在牆壁上。再來則是以木板隔間的幾間房間,後面則是廚房。居家乍看會很有宗教風格,純粹簡單。
往海邊走會看到這樣一個廣場,上面停了一些車子,平常看起來沒什麼活動。但只要到了一歇葡萄牙村的重要節日,包括六月底的海神節,以及12月25的聖誕節,就會有許多人,不只是村民還有各地前來的觀光客聚集在此廣場共襄盛舉。(賊賊前來時,村民們正在安放大型十字架;前陣子,葡萄牙村與政府又有安放大型耶穌像的爭議,宗教真的是馬來西亞的政治衝突製造機)
在剛剛的露天廣場旁邊,則是葡萄牙村知名的葡萄牙廣場。如果遊人到此一定會很疑惑,這個只有幾間餐廳營業,其他店都大門深鎖的建築物,怎麼會常常出現在各大觀光論述中呢?因為葡萄牙廣場是1985年由時任首相的馬哈迪發想且斥資130馬幣所建造。
葡萄牙廣場的設計是以地中海的建築形式為概念,一個拱形的入口通往一個小花圃,周圍是幾間伴手禮店和咖啡廳,希望能夠活絡地方經濟。
早期在平常的假日還會安排葡萄牙歌舞,吸引觀光客到來,但後期可能觀光客變少了就不再繼續舉辦。就連葡萄牙廣場內的地方博物館都有一開沒一開,像賊賊前往時都大門深鎖的。因此,葡萄牙村最著名的還是只剩下葡萄牙廣場上販賣的葡萄牙海鮮了。
2015年開始,葡萄牙村面臨一項大危機。葡萄牙村緊鄰的海岸將有不只一項的填海造陸開發案進行,將嚴重影響葡萄牙村現有海岸線。現在遊人若至葡萄牙村看海,右手邊的視線已經被Hatten Place Melaka 佔據,但住在Hatten的有前房客卻能獨享馬六甲海岸景觀。然而,填海造陸工程仍將繼續,除了影響到近海生態,也影響到葡萄牙村的文化傳承。
大多數遊人至葡萄牙村都是要看海,畢竟這是馬六甲緊鄰海邊能看海的觀光點。對馬六甲人而言,葡萄牙村的海是他們看海的記憶(就像台北人去淡水的感覺);對葡萄牙村居民而言,海則是他們生活的全部。無論他們的語言、宗教慶典等文化都與海緊緊相繫。若失去海這個地景,他們將變成一群「失落的海洋之子」,人口可能再度外移或面臨遷村。
希望大家看到這篇,若有機會到馬六甲,不要只停留在古蹟區,可以到葡萄牙村走走。不只看海,也可以走在葡萄牙村裡面,與葡萄牙後裔們交談,聽聽他們的故事,一定會有收穫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