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E THIEF OF PLACES
地方賊1106無字.png

​地方賊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 作家相片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襲產 #草山水道] 偷走草山水道那難得的藍寶石水資產與水神社 #北投區 Beitou、士林區 Shilin / 臺北市 Taipei City

已更新:2019年4月1日


上禮拜六,賊參加了天母地區一年一度的盛事「天母水道祭」,感受到天母社區民眾對這個活動的熱忱,特別是一個由天母在地社區組織舉行的,倡導環境教育的活動竟然可以辦了將近十七年,大家也不覺得煩,真的很厲害,所以就想記錄一下,賊在天母水道祭的參與心得。


而這篇也接續了上一篇所介紹的公館水源地,讓我們繼續認識台北自來水供應系統的發展。草山水道(又稱天母水道)是台北水道的「第二次擴張」,為什麼要擴張呢?因為日本政府實施的是「放任給水制度」,但因台北都市人口快速增加,用水吃緊,於大正五年(1916年)到大正八年(1919年)進行首次的擴張工程,增建了過濾池、過濾井,也逐步改良淨水池、輸水線鐵管和唧筒改良。


然而,原本第一次擴張工事的台北水道新店溪擴充工程,預計是給十五萬人使用,但在大正十四年(1925年)台北市人口已經達到十七萬人。再加上人民無節制的用水,每人每日平均供水量增加到原計劃的三倍,新店溪已經無法供應,便在台北市北側的陽明山探勘水源(第一、三水源),草山水道於昭和七年(1932年)完工。


草山水道與公館水源地預計可以供應台北地區三十二萬人使用,沒想到日治後期供水又開始出現問題,為了補充舊市區供水之用,昭和十七年(1942年)增建了第四水源。到了民國六十年代,則轉為提供北投、士林的居民使用,不再送入市區。目前,第一水源和第三水源仍是附近居民飲用水的來源之一。



因為賊賊的膝蓋不好,所以我是直接抄近路,從陽明天主堂旁邊的愛富三街十二巷往下走。雖然才兩百多個階梯,但對賊來說已經算滿吃力了,不過等等看完第三水道之後的水管路更可怕!早上的陽明山滿冷的,剛好天母水道祭都碰上春寒料峭的季節,大家要小心保暖。終於走到第三水道的入口,還不到九點就一堆人排隊,可想而知天母水道祭早已成為天母很重要的活動。



要排隊進去必須耐心等候,因為水源地空間不大,一次只能進去二十位,現場有草山生態文史聯盟的志工在引導、管控進出。畢竟只是社區型的活動,從言談中也聽到,彼此間對控管遊客人數多少的爭議與討論,社區辦活動真是不容易啊!在氣瀑室前面的空地,會先聽聯盟的志工們講解台北水歷史,從台北水道開始,但還是著重在所在的草山水道。



講解完後,就出發前往大家期待看到的第三水源。因為參觀者真的很多,便限定每一梯次的二十人只能待三分鐘,但有些人還是會拖到後面梯次的時間啊(小埋怨)!其實看水源頭、裝水、拍瀑布,三分鐘應該是綽綽有餘。還滿多人來裝水的,畢竟要喝到傳說中的藍寶石,是非常難得的。上面原本有「湧泉台」的題字,不過被抹去了,這是當時台北市長田端幸三郎所命名。


前面有說過草山水道系統是日治時期臺北水道第二次擴張工程。一開始探勘時,原本有三個水源地可以選用,但第二水源水質較差,且出水量不多,再加上湧泉位置較高,能夠讓水自然留下,不需使用動力,能夠節省過濾、沈澱等處理,便選定第一水源和第三水源為草山水道系統的主要來源。

第一水源取入井大蓋在竹子湖南約一公里處,今玉瀧谷附近,高約541公尺,目前沒有開放;而每年短暫開放的第三水源則飆高303公尺,兩者交匯於標高302公尺的聯絡井。

第一水源和第三水源取入井的取水口建築都是石砌,在工法上以人字砌為主,開口部上也有石造窗沒、門楣,轉角及開口左右側則有「控頭」做收尾。根據李乾朗老師的研究,「控頭」是調查陽明山民居的術語,這附近滿多石造民居。

對了,走過來的橋也是重要的水道襲產,這是第三水管橋。第一水管橋跨越陽明西,在大屯瀑布上,走步道的話會看到;第二水管橋則跨越紫陽明溪,在後山公園前;第三水管橋則橫跨淞溪,平常是看不到的,還可以順道看松溪瀑布。草山水道也是台灣第一個建水道橋的水道系統。

第三(草山)水管橋,是以拱橋形式連接兩頭桁橋。水道橋將水道設計於橋面下,橋面上設檢修面也提供人員行走之用。大家可以注意第三水管橋的橋面,一側佈滿青苔,另一側則沒有,只有落葉,這其實也與輸水方式不同有關。第一水源和第三水源都經過松溪,但前者是走水管路,後者是走明渠,最後才在聯絡井會合。而第三水源的明水渠,上面蓋了水泥板,潮濕的水氣讓縫隙間迸出綠意;而第一水源那一邊則以高壓鋼鐵管,就沒這景象。


好啦!裝完水、拍完照,三分鐘結束了,回到剛剛講解的空地,讓賊介紹一下氣曝室。氣曝室在建築立面上非常簡單,僅以水泥粉光粉飾,屋頂出簷則以線腳收邊作為滴水線。

在抵達兩水源交會的聯絡井之前,第一水源還需要特別「氣曝室」的洗禮。因為水在經過長程運送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氣體溶於水,或產生礦物質,而需要進行氣曝。而第一水源到第三水源其實有四公里,所以需要氣曝一下。


不過立面上雖有氣曝室二字,但在戰後,因陽明山居住人口增多,第一水源留在陽明山上使用,就不需要經過氣曝這個工作。氣曝室之後成為宿舍,也填平原本氣曝室內的兩個水池。裡面的設備也都被搬走了,這其實滿可惜的,畢竟它是台灣水道系統中唯一設有氣曝室的,其他都是氣曝池。左圖這間石砌建築,被認為是日治時期後期才建造的。





看完秘境的這些景點後,賊就沿著天母古道往下要走到天母圓環。在這棵樹下有好三隻被吊掛起來的祈雨娃娃,這娃娃作為水道祭的吉祥物也好多年了喔!中間也橫掛著「世界水資源日」的布條,記得是3月22日喔,每年的水道祭也都是在這時間點附近舉辦。這都是要提醒大家重視水資源。這裡得要認真介紹天母水道祭了,因為這是一群從社區媽媽出發,連結環境保護、歷史襲產,以及教育的活動。


這其實源自於一群天母媽媽的水資源保衛戰,民國九十年(2001)市政府準備進行陽明山「保變住六之六」的開發,開發案總面積高達335.5公頃,計劃引進四萬人口。但草山水道的水本就拮据,若要讓給新開發計畫人口使用,區域供水會出問題。而且那個區塊也屬保護區,保護區變成住宅區,那對陽明山環境衝擊也會很大。這群媽媽於同年母親節成立「草山生態文史聯盟」,展開天母的環境保存運動。

為了讓大家重視水道資產和水環境,聯盟在民國九十二年(2003年)開始了天母水道祭。也是聯盟的鼓吹,讓台北市政府於民國九三年(2004年),登錄台北市市定古蹟,他們也把水資源保護列為教材,在天母古道過程中,可以看到蘭雅國中「綠色行動社」、天母國中「水道少年社」學生進行定點導覽。進行古蹟與環境生態的講解,真的是集合社區、學校與環境共創一個有教育意義活動的模範。

在山下與第三水源中間,還可以看到一間前面有鐵門鎖起來的石造房子。這也是草山水道系統的設施「調整井」。井內水面標高為299.52公尺,利用209公尺的落差,衝到山下的三角埔發電所發電。但在衝下去之前,需要個大水槽存水,以調節流量和穩定壓力,才在這裡設置調整井。調整井之前有一空地,可以稍作歇息,如果是走下去的朋友,就要開始暖身,以免等等會鐵腿耶!


接下來就要走傳聞有1000多個階梯的天母水管路下山了,賊其實不知道爬山還下山哪個比較容易,但我下山也已經鐵腿,然後全身冒汗。水管路雖然是後來草山聯盟為了讓大家更了解水道歷史而提請改名,但它在日治時代也是為了埋設水管而修築的道路,之後才開放給民眾爬步道。來這邊當然要與水道拍一張啊!對了,走古道過程中,可能會有不少台灣獼猴,記得拍照可以,不要驚動和餵食他們喔!



背對天母古道的入口右側,還有另外一座階梯,扶拾而上,便是「三角埔發電所」。它的建築風格與其他草山水道系統建築群不大相同,與氣曝室同樣採用混凝土建築,而非石砌。這實與大正十二年(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日本人不相信磚造建築有關。此外,造型上也受現代建築影響,強調水平曲線,像是屋頂、出簷和不對稱平面。



當初在興建時,因為軍事需要,整棟建築物是迷彩色的,現在只剩下三角埔發電所的題額是迷彩色。室內空間分為機電室、操作室、器物室。這是全台灣水道系統中,唯一一個利用運水過程,去做水力發電的系統。生產出來的店員除了供天母地區居民使用外,還曾送到台北中央魚市場製冰。產生電源後的水繼續沿著中山北路,送到圓山蓄水槽,在一直送往城內,總督府好像就是用這套水源。目前這作為地區高地配水系統之自來水加壓站。



雖然走下山了,但草山水道的遺跡不只這樣。就讓我們離開天母,到劍潭爬另外一座比較輕鬆的山,尋找剩下的水道痕跡。就在劍潭站旁,跨越中山北路那一側的劍潭山,除了爬山運動的民眾外,應該是比較少人會去的地方吧!在山腳下有臺北自來水事業處陽明營業分處,裡面就有通往草山水道遺跡的步道。假日如果自來水事業處鐵門沒開,可以走旁邊的小路喔!


不像天母古道要爬一個小時多,這邊就是S型階梯大概五到十分鐘,就可以看到高立的「圓山曝氣塔」。草山水道的水引自陽明山的湧泉,經過天母水管路,再利用地勢於三角埔電廠發電後,便運送至中山北路一帶的圓山貯水池,最後跨越中山橋(明治橋)管線,輸送到台北城內。因此,除了天母那邊,圓山這裡也是草山水道遺跡的一部分,想要完整探尋水道,就不能錯過這裡啊!


這裡除了曝氣塔外,還有貯水池和八角型配水井,保存狀態滿好的。曝氣塔上的「活水頭」三字是台北市第一任長官(市尹)武藤真武郎於昭和六年(1931年)所提。看其他人的部落格,過去這座曝氣塔上爬滿了藤蔓,頗為壯觀,不知道是季節的關係,還是有請人來拔除,甚為可惜。不過這座後方還有另外一座曝氣塔,就被一旁的大樹掩蓋的像展翅的大鳥。


有看到資料寫著貯水池格局方正,內部保存的也很完整,採正方形間隔設計,有S型的導流壁。不知道是否有一天圓山貯水池能像公館水源地一樣開放,那秘境就不會是秘境了,不過在貯水池上方的草原野餐似乎不錯。活水頭曝氣塔旁,還有一間八角形的配水井,功能是調配水壓和水量。沿著配水井旁的步道走,會到另外一座與水道也有關係的遺址「圓山水神社」。




為什麼在貯水池旁還有一間神社呢?而且名字中還強調了「水」字。草山水道興建工程極為艱難,有不少工程人員不幸殉職。在完工七年後(昭和十三年,1938年),由自來水公司的員工募捐,建立了這座圓山水神社,祭祀水神。除了祈求草山水道營運順利外,也撫慰殉職工程人員的亡魂。雖然是一座私人的小神社,但格局有算完整,共分成三層。


參道入口左側有手水缽(淨手池),參道左右兩邊各有一座石燈籠,是當時水道課的同仁所捐贈的。石燈籠旁也有一塊社名碑,後方寫著昭和十三年四月二十七。第二層平台則有一對狛犬,現在只剩下一隻,此為日本商社行號所捐獻的。覺得這狛犬滿可愛的,大狛犬下面抱著一隻小狛犬,所以這隻應該是母的,不見那隻是公的。




第三層雖有兩座石燈籠,但主殿怎麼看都不像神社。這次因為主殿在戰後有所毀壞,於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重建為中式的奉祀亭。原本是供奉日本水神:水波能賣神(也稱彌都波能賣神)、榮井神、生井神,但在改建後就改奉中國水神水仙尊王(大禹),不過這座已成為文化資產,卻不怎麼被人想起的神社,早已沒有神像鎮座在這了。


神社在日治時期所祭拜的水神,並非日本傳統自然崇拜的水神,反而是掌管水利的水波能賣神。榮井神和生井神從名字看,便知道與井有關,不去祭拜原本的水神,更聯繫了水道與神社間的關係。ˊ這裡真的算是台北的秘境,隔著捷運站相對的就是繁華的士林夜市,卻很少人走到對面的山上,拜訪台北的水歷史,也許這樣也好。





參考資料:

草山水道(王增光)

https://blog.xuite.net/ymsblog/yms1/305712708-%E8%8D%89%E5%B1%B1%E6%B0%B4%E9%81%93%E7%B3%BB%E7%B5%B1%E6%8E%A2%E8%A8%AA--%E5%8F%83%E8%80%83%E8%B3%87%E6%96%99--%E3%80%8E%E8%8D%89%E5%B1%B1%E6%B0%B4%E9%81%93%E3%80%8F---%E4%BD%9C%E8%80%85%EF%BC%9A%E7%8E%8B%E5%A2%9E%E5%85%89

《台北市士林區保變住六之六自辦市地重劃案》三創全台環評大惡例

http://ecology.org.tw/enews/e-paper/ep-78.htm

「陽明山保變住六之六」重啟環差 環團憂天母雙溪受威脅

https://e-info.org.tw/node/209486

陽明山保變住六之六,山坡地開發死恢復燃?

http://shuchuan7.blogspot.com/2017/05/blog-post_18.html

草山水道系統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7897

三角埔發電所記事

https://pylin.kaishao.idv.tw/?p=1138

水之祭訪,圓山水神社

大神普拉斯!什麼都拜的「圓山水神社」到底……拜什麼?

1,507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