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E THIEF OF PLACES
地方賊1106無字.png

​地方賊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 作家相片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展覽 #記憶樹報攤] 走進展間,偷走你可能(不)知道的國家記憶 #台灣 Taiwan


*記憶

如果搜尋歌詞網,歌名中有「記憶」兩字的歌曲不在少數。近幾年,吳青峰的線的記憶、陳惠婷的記憶邊境,更早之前陳小春的獨家記憶、孫燕姿的明天的記憶,又或像梁靜茹那首「會呼吸的痛」,即使歌名沒有記憶,但卻直指了個人記憶中最深的情感。賊獨愛張智成「在我記憶最深的地方」,一直堅信每個人都有潛藏其中的記憶,只是需要適時地翻攪,深層快要忘記的才會被重新想起來。


除了歌詞對記憶的描述外,學術上甚至發展了「記憶研究」,這當然不是專門學科,而是由不同學術領域合作對記憶進行探討的研究,而是橫跨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地理學,展現了記憶的多樣性以及研究的困難性。不同於心理學對個人記憶的研究,社會學科則以多以「集體記憶」作為研究客體。


西方學界關於記憶研究的始祖可以追溯至20世紀初,法國社會學家霍布瓦克(Maurice Halbwachs)兩本關於集體記憶的著作。霍布瓦克區分了夢與記憶的差別,他認為夢是個人經驗的碎片化,而記憶則具有空間性與社會性,每個人的記憶都有他集體與社會的因素。此外,每一個社會團體都有各自的記憶。就如中華商場來說,政府官員、遊民或是商家都有自己對中華商場的記憶,有些人是美好的,有些人可能覺得是都市毒瘤。

在霍布瓦克的論點中,更吸引人的是他指出記憶是透過「此在」彰顯的。這其實區分了講求客觀事實的歷史與流動記憶的差別,海德格說過去是透過「此在」(Dasein)而建構的,而記憶其實也與當代的論述有關。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當代的歷史被誰記載,或說底層的記憶如何被凸顯與保存。而這其實就是國家記憶庫的目的,希望進入民眾日常,搜尋那些散落在民間的記憶,並放置於國家記憶庫保存。


*國家文化記憶庫

幾十年來,台灣不少地方,小至社區報、社區地圖,大至鄉鎮市誌,都在進行記憶相關的搜集行動,但卻沒有一個統整的平台,而是散佈於各個載體或媒介中,像是圖書館、家庭相冊或博物館中。不少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家記憶保存平台,像是韓國,這其實也是國家與地方記憶產生關係的一種方式。雖然稍晚於其他先進國家,但為了配合數位化及資訊公共化的政策,即使是看似離科技比較遠的文化政策,也要開始進行數位建設。


文化部於去年(2018年,民國一百零七年)初正式推動了「國家文化記憶庫」的計畫,企圖將這些四散、片段的記憶能夠統整到國家所建構的文化平台,藉此保存台灣這塊土地與人民共同的記憶。透過國家文化記憶庫,政府也期盼人民能主動參與在地知識的建構,發掘地方或國家的文化DNA。更進一步,記憶庫中的內容也能夠作為台灣發展文化經濟產業的資料,運用於文化研究、教育推廣、產業運用,以及觀光體驗等面向。


有在看地方賊的朋友,或多或少有聽過國家文化記憶庫,甚至有幾位也正戮力其中,真是辛苦各位了。國家記憶並不單純只是搜集而已,除了尋找茫茫書海中的文獻之外,進入地方去田野也是浩大的工程。在保存以外,還要進行「詮釋」的工作,將大筆資料解構,並再結構化,讓它能安放在國家資料庫中,以供未來有需要的人找尋。雖然賊覺得這種記憶結構化的方式,會少了很多情感面的東西,但它卻是國家記憶庫的基礎。


說了三段,不知道大家清楚「國家記憶庫」是什麼了嗎?如果還不了解沒關係,那就跟著賊看一下國家記憶庫這次的展覽吧!



*記憶樹報攤

賊是在過年前受邀參與國家文化記憶庫在文化部的華山小客廳所辦的「記憶樹報攤」展覽,展場雖然不大,用心逛大概一、兩個小時就能欣賞完,也大致可以了解國家記憶庫在做什麼,或目前搜集到了什麼資訊。去年國家記憶庫,包含縣市政府以及民間團隊,共有近百組團隊在各地搜集記憶。每一組所搜集的記憶,不只地點不同,就連內容也不一樣,像是非物質文化襲產的雲林牽水藏,以及清代林文明之死的懸案,就頗有差距。


因為展場空間有限,要求每組都呈現它們所詮釋或轉化的資訊又會太龐雜,記憶樹報攤節選了一些比較能夠在展場中呈現的記憶,而其他未在展場出現的搜集成果,也許可以拿份「日月年報」,多達十六頁的搜集報導,應該能滿足大家對記憶的求知慾望。此外,除了吸收多樣的國家記憶內容外,了解這策展的邏輯也很重要。


展場最重要的展品就是中間這棵,賊姑且稱其為「記憶之樹」吧!每一個木板上都有一句與記憶有關的話,表示記憶的某種面向,而上面則置放著與該面向有關的記憶。要觀賞這棵樹,需要「逆時針」繞一圈,代表我們回頭看那些屬於國家的記憶,最後又回到原點,繼續各種記憶的發生和互惠,還滿有意思的。



*國家集體記憶與個人記憶

這算是賊賊第一次寫展場文,如果寫太多展場的內容就會破梗,那大家也不需要看展,看部落格文章就好了。展場其實有滿多互動設計,像是記憶詩籤、影片,以及錄音檔,所以鼓勵大家到現場感受展方用心所做的一切,賊賊在這篇文章就只分享我覺得有趣的部分。


展方給的標題都很有意思,像這兩個其實是相對的概念:記憶微漸泛黃意指那些離我們很遠,但對國家又很重要的「集體記憶」;而記憶積小成多則指涉那些小人物的「個人記憶」。雖然我們可以將記憶分成不同尺度,但可以發現每一個國家集體記憶都是由不同的個人記憶所組成。最好的例子就是國旗屋的阿伯,他將房屋插滿中華民國國家的動作或表現,內含的不只是個人跨國流動記憶,也是國家、世界記憶的一部分。



*記憶的多樣形式

除了抽象的事件記憶,或是專屬於個人的記憶之外,有些記憶雖然屬於集體記憶,但卻透過觸覺與嗅覺經驗著。其中一組是做台灣掃具回憶的整理,賊還真沒有用過這種純竹麻的掃帚掃過地,不知道會不會比塑膠掃把更有力。又或者嗅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記憶是陣陣花香」(感覺有點暴露年齡了)。台灣近幾年滿多嗅覺的展覽,在記憶樹報攤中,則呈現台灣醫療文化中,那少見的中藥味。裡面有我們熟悉的檀香和肉桂(賊超愛這味道),還有一個很臭的「阿魏」(強力推薦大家去試聞看看)。所謂五感,應該還包括味覺,可惜這次沒有展覽,不然應該會被試吃到沒完!


*記憶的保存的急迫性

有在看地方賊的朋友一定知道賊賊對文化資產保存很重視,而文化資產不只賊賊常寫的地方(例如建築、景觀等),也包括非物質文化襲產或影像襲產的部分,這在在記憶樹報攤中也有做展示,包含布袋戲大師與廟宇匠師的技藝,以及南藝大搶救老戲院文化資產並進行保存的影像紀錄。賊覺得有趣的事,南藝大搶救舊膠卷本身就是對影像資產保存的動作,而記錄保存這件事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記憶保存,「記憶保存中的記憶」更能顯現記憶是層層堆疊的累積。



*記憶的轉譯與再現

前面有提到國家文化記憶庫並不只是搜集記憶,並梳理與建構在地知識而已,更希望透過資料庫的轉譯與再現,讓記憶有更多有創意的運用方式。這些記憶的整理、再現以及轉譯,可能透過書籍、動畫(像近年很紅的台灣吧),或者是台灣各式與季役有關係的展覽(像是紙箱展),都能看出記憶的潛力。它不僅徘徊在我們腦海中,也可以作為一種文化產業。



*聆聽與分享屬於你的國家記憶

除了那很臭的中藥味之外,展場中有兩個部分是賊最喜歡的,其中之一是由三明治工所做的藝術裝置,拉下類似籤筒的器具,屬於自己的那張記憶籤就會像樹葉慢慢飄落下來,也滿符合展場主題記憶樹報攤的。另外則是由滾出趣人生事務所所設計的「時空樹洞」,從2020年倒回,坐在象徵各時代的椅子上,聆聽三個不同大時代下,三個小人物的故事,賊就差點被其中一個逼哭。


除了垃取與聆聽外,也別吝嗇提筆留下自己突然想到,一直潛藏在腦海深處的記憶吧!



*展場打卡活動

看完展覽,別忘了在櫃台打卡獲得國家記憶庫「集思廣憶」全民徵件得獎作品明信片一張。台北場已經過了,還有接下來的嘉義、宜蘭、台中場,北中南東的朋友可以排出時間,好好認識一下國家記憶庫這個你我都可以有貢獻的計畫。


▎環島巡迴

◪ 嘉義

2/5-2/9|10:00-18:00

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園區服務中心

◪ 宜蘭

2/12-2/16|11:00-18:00

行口廊道

◪ 臺中

2/22-2/23|12:00-18:00

范特喜-綠光計劃 綠光小市



74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