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只是想來找員林的老戲院,後來才發現「員林大戲院」是與員林綜合市場共構,戲院位置在三樓。原本是歇業的老戲院,但近年又有影城業者進駐,將它改裝為「員林電影城」,同樣是在三樓。賊是從綜合市場大樓光明路的後門進去,所以看不出來有新穎的感覺。可能是禮拜一早上的關係,綜合市場的店家幾乎都還沒營業,也有可能是市場開始變蕭條的關係。
員林鎮綜合市場成立於民國七十年(1981年),建築物上面的題字還是寫著「員林鎮」,沒有隨著一百零四年(2015年)員林從鎮升格為「市」而改變。旁邊寫著鎮長詹啟造,他擔任過九年的員林鎮長(1973~1982年)。原先規劃為多功能經營的市場,外圍有四層樓的店舖,一樓則有150攤左右的攤位,二樓則為商品店,三樓則是影城。
綜合市場落成時,隔年一口氣進駐了三家戲院,包括日新戲院、真善美大戲院,以及員林大戲院。後來另兩家陸續歇業,整合為員林電影城,分為金、銀、財、寶四廳放院線電影。因為設備老舊,人潮不再,員林影城於一百年(2011年)四月二十九日關門走入歷史,不過有其他業主接手,七月二十二號影城又重新開幕,所以南彰化沒有電影院的時間,其實也只有短短三個月而已。
走到市場南昌路的正門,看它立面,上面的「員林鎮綜合市場」題字跟後面一樣,不過電影院的招牌,換成了新影城強調3D數位的招牌。前後看板的落差,以及店家經營的多寡,有強烈的反差,好像走了一趟員林綜合市場和戲院的時光隧道。走上綜合市場的二樓,原本應該規劃為商家的,現在多進駐夾娃娃機或電子遊戲場,滿像台北獅子林二樓的,不過也是挺空蕩,大白天走上去也還是有點怕怕的。
不過二樓中間的空地還水泥加蓋了商家,形成商場中的商場型態。站在通往三樓戲院的樓梯俯瞰,是還奇妙的。不過有些員林人好像不怎麼滿意員林影城,明明之前它倒閉前還在默哀的說。在市場旁的小巷,有看到這間危樓,一間稱為「拉斯維加」的咖啡廳,可能以前綜合市場真的熱鬧到像賭城一樣吧!但對老屋有感覺的人,應該會對這棟還滿心動的,也許以前這裡也聚集著不少那個時代的年輕人。
員林之前也還滿多戲院的,包括中山路的中華戲院(現在世華銀行地址)、文化戲院(光明街竹廣市場那)、新生戲院、國際戲院以及明都戲院,還有正對火車站前,員林曾經的地標「黃金帝國大樓」內都有戲院。十五層樓高的黃金帝國原本可是當地人的驕傲,但在產權人對經營模式意見不同,九二一又被列為半倒的建築後,就從此一蹶不振。後來還有火災、命案等,也讓這曾象徵著員林繁榮的現代建築,變成市區揮之不去的暗黑地景。
南昌路既然是員林影城的入口(正門),這一面的小吃店也還滿多的,畢竟南昌路在六零年代是員林最熱鬧的街道,後來影城開幕後更是錦上添花的增加了街區的風華。談完上面電影城的歷史,來講講綜合市場一樓的市場好了。綜合市場前身為員林果菜市場,果菜市場成立於民國四十六年(1957年),由鎮公所與農會合辦,一開始還沒有果菜市場的建築空間,所以以第一市場為暫時的交易場所。
後來於四十八年(1959年)果菜市場落成後,才遷入第一代的果菜市場。然而,彰化當時是台灣很重要的農業縣,員林周遭的農民都來此進行批發交易,一度為全台灣三大果菜市場,後來空間不敷使用,且秩序雜亂,才另選地址改建。在光明街與三民街交叉路口的北邊,原本為「竹廣市」,為員林的第三公有零售市場,是採用竹木搭建而成的市場。
在詹啟造任內,認為建築物影響市容,便將竹木市場拆除,也貫通民權街至三民街的光明街。而原有的第三公有零售市場的攤販,連同果菜市場外圍的攤販,移轉至後來興建的綜合市場。賊賊是早上星期一去市場晃晃,很多攤都歇業,除了上上張的小吃攤之外,只剩下一間豬肉販還有開。稍微問了一下在工作的阿伯,原來這不是豬攤,而是外面那間小吃店的內場。
阿伯說,是因為禮拜一才這麼多攤販沒有開,還一一指認那些沒有營業的攤販,原本是賣什麼。不過它還是感嘆綜合市場沒有當年的鼎盛了,尤其是華成市場吸引了不少員林的顧客,不少白磚攤位上的髒污和灰塵證明了這些攤位有多久沒人營業。阿伯還滿自豪的說,市場當初開幕時,「蔣經國」還有來咧!可惜都是過去式了。所以市場內還是蕭條的,跟大部分的市場一樣,建築物內的市場還是比較不討喜,
畢竟買菜的阿公阿姨們比較喜歡在戶外購物,比較方便。市場內有不少老店家的招牌,像是南昌行、素食店,也不知道還有沒有營業。在老市場中還有看到新驚奇,像上面那可愛的「甜牛」招牌。也攤販間看到一間「Alfiee barber shop」很潮的招牌,在一間落寞的老市場內竟然有一間年輕的男士理髮,滿好奇為什麼會選在這裡的?可能租金比較便宜吧!或許這裡可以活化成為員林版的「東門市場」!?
講完員林綜合市場,讓我們來看看員林另外一間更老的市場。在查員林資料時,看到鐵皮包覆著的「市場中市場」覺得很驚艷,就把這間「員林第一市場」列入必去名單中。後來在虎尾也有看到相似的包覆型市場,想想台灣應該有不少這種案例吧!畢竟原本的市場空間不夠用,就延伸到外面,後來再加上鐵皮。想像一下西門紅樓八角樓,如果還是市場,現在也有可能會是這個模樣。
不過除了鐵皮之外,第一市場外圍於民國四十九年(1960年)擴建時,增設了RC建築。要看精彩的日式紅磚市場建築,必須進到裡面。不過要拍照其實有點難拍,不管怎麼樣都會拍到鐵皮,有點無奈。市場設立於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那時稱為「公有員林魚肉市場」。設置市場建築是日本政府來台後,發現台灣環境衛生不佳,所進行的衛生治理一環,當時有不少重要的市街也設置了市場。
其實在清代,員林作為前進埔里盆地的重要門戶,地理位置相對重要,因而有不少山上來的農產品在這裡販賣,在建造市場以前就有露天攤販集中。於是日本政府選擇了廣寧宮鄰近的空屋或方便取得的用地,由地方仕紳出資興建簡易構造家屋形式之市場。不過原本第一代市場建築被白蟻蛀蝕,昭和十年(1935年)又重新建了一座回字形大型紅磚市場。
員林這座市場與同樣位於彰化的北斗紅磚市場同時期建立,甚至大小、規模、建築形式都差不多,不過山牆造型有些不同。市場主體是以紅磚建造,在市場外六、七零年代建築內,以鐵皮做連結的紅磚建築真的很酷。如果認真看紅磚,會看到門周圍的磚其實是黃褐色溝面磚。進到紅磚屋內,也還看得到木構屋架,保存的很完整。整體平面呈現回字型,建築四個角落都有出入口。
最精彩的還是它芒狀的山牆,以及拱窗圈,富有線條感,很有美學價值。不過是老建築了,面臨過九二一的天災,目前用鋼骨支撐補強結構。市場中央有一座天井,不過停滿了機車。據說攤棚過去還有白磁表面與木頭棚架,只是現在都看不到了。換上了新式招牌和現代型攤位,招牌的顏色和字體與紅磚古蹟真的頗不搭嘎,美學素質可以再加強一下。
這座市場不僅見證了員林公設市場的發展,也乘載了員林市街發展的歷史,而且沒有被拆除,還維持著市場的型態也難能可貴。問了一下阿伯,跟綜合市場一樣,都說客群被華成市場搶走,到底華成市場是多厲害。不過員林這麼珍貴的市場建築,目前只經過文化資產價值評估,被列冊追蹤,尚未與北斗市場一樣列為文化資產。市場內滿多嫁妝店的,感覺有不少故事可以偷。
參考文獻:
〈中部〉員林電影城 堅持服務影迷
【文學地景】 我的員林過去式
員林電影城29日放映最後一場電影後熄燈
為何火車站附近都有破鬼樓?繁榮地上演「相似恐怖劇情」成廢墟
廢墟遊歷
彰化"北喬南帝" 2大廢墟活化命運大不同
員林第一市場文化資產價值報告
臺灣最後活生生的紅磚老市場「員林街消費市場」(現員林第一公有市場)
Comments